字体【
预留广告位

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

分类:自查报告 日期:2022-11-05 14:12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_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

一、历史认识及启示(初三历史组) 1、近代列强侵华战争中中国失败结果的认识: 弱国无外交;落后就要挨打;一个国家的尊严要靠实力来维护。

2、中国近代化的主题线索10、对台湾问题的看法:台湾是中国神圣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实现祖国的完全 统一,是大势所趋,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无法阻挡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统一大业必将实现;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解决 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发展两岸关系和维护台海和平稳定,符合当前两岸人民的根 本利益; “台独”势力逆历史潮流而动,是不会得逞的;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任重 道远,需要我们长期奋斗。

12、日本学习中国和西方进行改革给我们的启示: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足于世界 民族之林,应善于学习吸收世界先进文化,与时俱进,改革创新。

13、面对战争的悲惨和血腥的启示及人类该如何制止战争:维护和平:人类应当避免战争,维护和平,加强多国的交流与合作,反对霸权主义,反对殖民 主义;用和平的方法解决各国的争端;发挥联合国的作用等。中国近代化探索过程的特点及历程的感悟: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文化心理,层层递进, 由表及里,逐渐深入。感悟:中国人民具有不懈的探索精神;地主阶级、资产阶级 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近代化所经历的的艰辛探索给我们带来怎样的启示和结论?①实现近代化的首要任务是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争取民族独立和社会民主。

②实现近代化的首要条件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真正实现现代化,必须坚持对外开放,因 为清朝的闭关锁国给中国带来了长期的贫穷落后,因此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使中国吸取和借鉴欧 美等先进国家的生产技术、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

③社会进步是近代化的核心和源泉,科学和教育是衡量社会进步程度的基本内容,欧美近代化 过程贯穿了三次科技革命,科技的进步为工业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科技兴国是实现国家真 正强大的、正确的科学决策。14、斯大林模式对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启示:中国在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实践中,直到改革开放前,也一直实行计划经济的运行机制, 这是受到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就是通过生产关系的调整促进生产力的发 展,探索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这也是斯大林模式给我们的深刻启示。15、对历史上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制度竞争并存的局面认识:两种社会制度是可以合作共存的,两种社会制度的矛盾和斗争是长期的,我们应防止资本主义 的“和平演变” ;社会主义建设应注意借鉴资本主义发展经济的有益经验。3、近代史上国共关系变化的启示:合则两利,分则两伤。

4、 抗日战争的胜利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

5、劝戒日本“历史不容忘却”“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 :一个勇于承认错误,承担 责任的民族会得到全人类的谅解;违背民意,逆潮流而上,必将遭到世界人民的唾 弃;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面向未来。

6、如何才能促进中日之间的世代友好:日本政府应教育国民正视历史,反思历史; 中日之间应建立互信机制,加强经济、军事、文化和人员间的交流、对话和协商等。

7、重庆谈判体现中共的精神:为了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不顾个人安危, 深入虎穴,勇于斗争的革命精神。

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努力让人们从中感悟到的基本认识:表明中共是中国人民利益的 代表者,是中华民族复兴事业的领导者。

8、中共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结论:社会主义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是艰辛的、曲折的。社会主义建设一定要符合国情,符合生产力的发展规律,要警惕错误思想倾向。9、党对农村政策的调整必须遵循的原则: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一切从农村实际出发,坚持 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调整一定要有利于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要按客观 经济规律办事;制定政策必须从国情出发,不能脱离实际。16、罗斯福新政的启示: “新政”是一次创新。它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为当今 的现代化建设、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借鉴。

17、罗斯福新政对当今经济的启示: 国家应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以保证经济的均衡发展。

18、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给我们带来的启迪: (1)结合国情,实事求是地进行 改革,就能促进经济发展。

(2)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就 能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3)政通人和,经济发展。

(4)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

19、不同社会制度国家取得反法西斯斗争胜利的经验启迪联合国应如何去应对现今 人类所面临的共同问题:各国应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或:相互信任、相互尊重) 的基础上,加强合作与交流,实现共同发展,构建和谐世界。

20、欧盟成立的启示:国家之间的合作将促进和平与发展,实现“双赢”和“多赢” 。

21、美国经济发展的历程对我国经济建设的启示: (1)国家统一,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2)国家要制定正确的经济政策,加 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

(3)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要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实施科教兴 国战略。

22、科技的飞速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感想: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文化 知识;要树立科教兴国的战略思想;树立崇尚科学为荣的思想;学习科学家勇于创 新,努力探索科学奥秘的精神品质;科技的发展也带来了各种社会问题,如环境污 染与破坏,我们应树立可持续发展思想;等等。 二、中国工业化进程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起步(1840-1895) 19 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 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 主要原因: 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实 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 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 :到 1956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 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 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 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

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 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 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

3、1978 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 ;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 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 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 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 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二、中国工业化进程 (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 1、起步(1840-1895) 19 世纪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化近代化的正式开始。一些官僚、地主、 商人开始投资于近代企业。

2、初步发展: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初步发展,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参与 政治活动提供了条件,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

3、 进一步发展: 一战期间出现短暂春天, 主要原因: 一是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 “实 业救国”成为与民主共和并存的两大进步社会思潮,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二是欧 洲列强忙于一战,暂时放板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后者是主要原因。

4、曲折前进阶段: (1927—1949)在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推动下缓慢、艰难地向 前发展。

5、进行改造(1953---1956) :到 1956 年底,全国基本上完成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 会主义改造,从此民族工业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二)新中国工业化建设的成就 1、1953—1956(一五计划期间)一五计划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 工业, 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

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 ; 轻工业、 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成就表现:工业、鞍钢、沈阳机械、长春汽车、 东北工业基地形成,初步形成了我国工业化的合理布局。

2、1956—1966(十年建设时期)成就:大庆油田建成,结束了靠“洋油”的时代; 新兴工业,如电子、航天、原子能工业从无到有。但急于求成,期间出现了全民大 炼钢铁的“大跃进”运动,给工业建设造成了不必要的灾难。

3、1978 年以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主要成就:乡镇企业迅猛发展(专业化、 商品化、社会化) ;工业方面,基本建设和技术革新取得重大发展,形成了门类齐全 的工业体系,当前,我国正稳步迈向工业化的进程中。

4、工业化取得成就的共同原因:和平、稳定的国际、国内环境;党的正确领导;科 技人员的创新;广大劳动者的不懈努力等。

5、出现挫折的原因及其教训 建国后工业化失误的原因:对国情认识不清,缺乏经验且急于求成;理论根源是 1957 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否定了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的科学论断,违 背了实事求是原则;没有把工作重心放在经济建设上。

经验教训:应该把工作重心放到经济建设上来;只有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 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才能成功;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 实事求是,注意综合平衡,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改善人民生活。

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_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经验教训及对我国的启示

主要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经验与教训及对我国的 启示一、英国(一)经验 1. 较早建立资本主义制度 17 世纪中期,英国率先爆发资产阶级革命,颁布《权利法案》 ,确立君主立宪制,为英 国现代化奠定政治基础。

革命后的英国, 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 出现了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 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条件, 英国走上了工业强国和殖 民霸国的道路。

2. 实行重商主义政策 英国长期以来奉行重商主义政策,这与同时期的亚洲诸国实行的重农抑商政策正好相 反, 英国的重商主义政策为英国进行早期的对外贸易和资本的原始积累, 以及对外进行殖民 侵略起到了推动作用,加速了工业革命的到来。

3. 率先完成工业革命 18 世纪 60 年代到 19 世纪 30、40 年代,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人类历史上第一 个工业化国家和资本主义现代化的原型。政治上,工业革命后形成了工业资产阶级,其力量 壮大后,成为下院的主导力量,促进英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经济上,工业革命使社会生产 力迅速发展,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工业革命促使英国从农业社会嬗变为工业社会,产业 结构发生重大变化。交通领域,蒸汽机出现后开始了运输技术的重大改革。蒸汽机车和轮船 的发明使得水陆交通发生革命性变革。

工业革命加速了城市化的进程, 城市化带动社会生活 方式的巨大变化。

4. 充分利用地利,善于抓住历史机遇 新航路开辟后, 欧洲经济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 英国利用其背对大西洋的地理优 势较早的进行对外贸易和扩张。英国利用其岛国优势,长期推行光荣政策与大陆均势政策, 避免卷入欧洲内部纷争,维持霸权。抓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先机。

5. 近代以来英国的制度创新 英国社会之所以能保持长期的社会稳定, 是因为英国为适应社会变化, 调节各阶层的矛 盾,通过不断的制度创新,从而保持社会稳定、持续、和谐发展。

17 世纪,英国资产阶级 革命,确立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权力的中心。

20 世纪 30 年代,世界大战后的英国衰落, 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英帝国改为英联邦。

二战后,为缓和社会矛盾,首先建成福 利国家。

(二)教训 1. 殖民扩张政策是把双刃剑 一方面,殖民地为英国提供了产品,资本的输出地及原料产地,促进了英国经济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殖民地为英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 使英国在第二次科技革命中抵制新技术 的运用,不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而且把大量资金投向国外,制约本国经济的发展,工业 生产发展缓慢,国力下降。

2. 和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砸了自己的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 英国和法国一道对法西斯德国推行绥靖政策, 结果使希特勒胆大 妄为, 发动世界大战。

英国在大战中遭到严重削弱, 世界霸主地位, 经济霸权被美国所取代, 逐渐退出大国地位,走向衰落。二、法国(一)经验 1. 解放思想 17、18 世纪,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为人们的思考和判断提供新的思想武器;资本主义 经济的发展要求摆脱封建专制统治与宗教神学。

启蒙运动在思想领域打碎了封建专制统治的 枷锁,反对封建专制,反对传统教会,宣扬民主,自由,科学,解放了法国人民的思想,为 法国大革命的到来作了舆论上思想上的准备,直接推动法国大革命的兴起。

2. 进行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资产阶级政权 1789 年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武装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统治的巴士底狱,标志法国 大革命的爆发。革命后君主立宪派掌握了国家政权,并颁布了著名的《人权宣言》和 1791 年宪法,确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政体,革命取得阶段性胜利,为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 供了条件。

3. 保持政治稳定有利于现代化发展 1804 年,拿破仑称帝,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拿破仑颁布《法国民法典》 ,从法律上巩 固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秩序,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律上确定下来,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打 击封建复辟势力,成为欧美各国制定法典的蓝本,在欧洲占领区推行《法典》 ,动摇欧洲的 封建统治秩序。

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对内对外措施体现资本主义性质。对内颁布《法 典》 ,对外多次打败反法同盟维护革命成果。

4. 推动欧洲联合 二战后,昔日称雄世界的欧洲列强国力衰弱,地位下降,在美苏主导的两级格局中,渴 望再次崛起的西欧不得不寻求联合之路。

通过加强经济合作, 以期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发挥 作用。欧洲联合为法国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资金、技术条件,提高法国的国际地位。

(二)教训 1. 现代化进程中一定要保持政治稳定 法国现代化进程中,政局动荡,革命频繁,政权政体的频繁更替,经历了法兰西第一共 和国,法兰西第一帝国,波旁王朝复辟,七月王朝,法兰西第二共和国,法兰西第二帝国,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牵制了法国现代化进程。

2. 和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砸了自己的脚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法国畏战情绪高涨,害怕战争,和英国一道对法西斯德国推行绥 靖政策, 妄想通过出卖弱小国家的利益来保全自己, 结果使希特勒胆大妄为, 发动世界大战。

法国在大战中仅仅一个多月就被法西斯德国占领, 遭到严重削弱, 昔日称雄世界的强国沦为 二流国家,丧失了大国地位,只能屈从苏美两国安排的世界新秩序。

3. 工业化起步早发展慢 法国是欧洲大陆最早启动工业革命的大国,18 世纪下半叶开始从英国引进新技术,但 直到 1870 年才进入工业社会。法国工业革命的制约因素包括:革命所造成的社会动荡会在 一定时期内严重阻碍工业化进程;煤铁资源缺乏;小农体制的长期存在和人口增长缓慢等。三、美国(一)经验 1. 民族独立是现代化的前提 1775 年至 1783 年北美爆发了独立战争,经过浴血奋战,美国最终推翻了英国的殖民统 治,取得了独立战争的胜利,赢得了民族的独立,这就使美国走上了独立发展的道路,为美 国现代化提供了前提条件。

2. 颁布《1787 年宪法》 ,建立共和制,保持了稳定的政治局面 美国在取得独立战争胜利后,颁布了松散的《邦联条例》 ,州政府权力过大,中央政府 权力太小,无法维持稳定的政治环境。不久爆发了退伍军人谢司领导的起义,引起了统治者 的担心,于是重新颁布了《1787 年宪法》 ,新宪法暂时调和了大州和小州,南方和北方,中 央和地方的矛盾,依据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原则构建了联邦政府,保持了政局的长期相对 稳定,为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

3. 废除黑人奴隶制度,完善民主制度 由于南北两种制度矛盾的不断激化,1861 年美国爆发了南北战争,最终北方取得胜利, 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这一经济发展的桎梏,扩大了国内市场,避免了国家的分裂,完善了民 主制度。此外,在独立战争期间,林肯政府还颁布了《宅地法》 ,民主的解决了长期以来未 解决的西部土地问题。

4. 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1929 年资本主义世界大危机由美国而起,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美国遭到沉重打击。

罗斯福推行新政,缓和了社会矛盾,使美国走出了危机,从此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 对其他国家起到了示范作用,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普遍的政策取向。

5. 大量吸收移民 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移民为美国的建设带来了充足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其中特别是 移民带来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大大提高了美国的生产力水平。

6. 鼓励科技创新 美国是当今世界科学技术水平最发达的国家, 这离不开其鼓励创新的国家政策。

美国是 世界上最先颁布专利法的国家,保护鼓励发明创新,长期以来,其先进的科学技术水平一直 是现代化的助推器。

(二)教训 1. 要解决种族歧视和压迫问题 美国建立时没有废除黑人奴隶制度, 社会对黑人存在种族歧视和压迫, 直至矛盾激化引 发了内战,险些造成国家分裂的悲剧。南北战争后,虽然废除了黑人奴隶制度,但黑人在许 多地区仍然遭到不公正对待, 黑人民权运动方兴未艾, 种族歧视和压迫一直是影响美国经济 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2. 国家应该对经济进行适度干预 自由放任政策带来的是经济的无序发展,1929 年的经济大危机就是这一政策的结果, 造成生产衰退,工厂大批倒闭,工人大量失业。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干预经济的模式,调整社 会各阶层利益,对经济进行宏观调控,解决社会分配不公问题。 四、德国(一)经验 1. 国家的统一是现代化的前提与基础 德国统一是工业化必要的先决条件, 统一扫除了德意志经济发展中的最大障碍, 加速了 统一的民族市场的形成。

德国的统一不仅把整个德意志的经济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而且在德 意志形成了一种经济民族主义。

2. 国家干预经济,国家权力在现代化进程中起主导作用 德国此时的经济在国际市场还远未能与英国相抗衡,为了保护德国的民族工业,更是为了 尽快提高其民族工业的竞争力,俾斯麦推行保护关税政策,设立铁路基金,确立铁路法案和建 立以中央银行为首的银行体系,进一步促进国内的经济联系和自由贸易,扶持德国工业的迅速 崛起。

3. 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各种新兴工业部门 俾斯麦出于国防上的考虑,把国家经济发展的重点放在扩充军备方面,特别是修筑堡垒和 发展与军工生产有关的重工业部门。

军事交通运输业和军火工业的膨胀又带动了钢铁、 机械、 冶炼等一系列重工业部门的发展。德国的统一大大加强了国家力量,使其有能力推行所谓的 “大陆政策”,营建起一种欧陆均势防卫体系。这样就为德国的经济起飞创造了一个良好的 国际环境,争得了 20 年和平发展的时间。

4. 大力发展教育 德国统一后,俾斯麦政府加强对教育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帝国教育法令。70 年代完成了 近代教育革命,实行强制义务教育制。这使整个德意志民族的文化素养大为改善。在这个基 础上,调整了中等学校的体制,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改革高等教育,建立了一系列的科学研 究机构。在国家的大力建设下,德国的科研能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科研的发展直接带动了技 术的进步,而且德国人更善于把科研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化为生产力。科技人员与工人之比, 到 1896 年已超过美国,居世界第一位。

(二)教训 1. 保持经济和政治协调发展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 要保证经济和政治的协调发展。

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存在互动 的关系, 是共生互补的过程。

因此, 既要追求生产力的发展, 又要促进政治体制的自我完善, 不断扬弃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在推进现代化的过程中, 片面强调任何方面,都要付出惨痛的代价。德国之所以走上军国主义和扩张主义道路,致使 德意志民族承受如此巨大的灾难,经济与政治的非协调发展无疑是其潜在根源,对此,我们 当有清醒的认识。

2. 正确对待本国历史传统因素 现代化进程中,要正确对待本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对于其中积极的部分,要善于保 留和利用,继续发扬广大;而对于其中的糟粕,则要与之决裂和彻底抛弃。近代德国数次改 革的成功无疑要归功于实用主义等传统,但其深受糟粕传统之害,也是有目共睹,值得反思 的。中国有着最悠久的历史文化传统,在现代化进程中,对待这个问题更需要格外慎重。五、日本(一)经验 1. 推翻旧制度,建立新制度 19 世纪中后期,日本通过倒幕运动推翻幕府专制,扫除了现代化道路上的第一个障碍; 通过“奉还版籍” 、 “废藩置县” ,加强中央集权,又通过明治维新——富国强兵、殖产兴业、 文明开化,成功地实现了“脱亚入欧” ,迅速崛起为东方新型的工业化强国;后又以《普鲁 士宪法》为蓝本制定颁布《大日本帝国宪法》 ,奠定了日本现代化政体的基础。

2. 善于学习,对先进文化持开放态度 日本自古以来对外部先进文化持开放态度,通过全面移植外来文化来促进自身的发展。

“脱亚入欧” 口号反映了日本强烈地要求和东方古老的封建体制断绝联系。

这种 “全面摄取” 的方式,在明治维新时期,再一次被应用于对西方文化吸收、 引进,崇洋之风席卷日本列岛,西方 文化如潮水般涌人,甚至有人提出让日本男子与欧洲女子、日本女子与欧洲男子通婚以改良 日本的人种。撇开具体内容和历史背景不谈,其对西方文化的吸收、引进与历史上对中国文 化的吸收、引进几乎如出一辙。

3. 在选择中创新 虽然日本文化是在中国文化的影响之下经过漫长历程形成的,但日本文化绝不是中国文 化的复制或衍生。

日本在将中国文化消化、 吸收的过程中形成了对外来文化进行选择与改造 的传统,使外来文化符合日本的国情与社会特点。

即先借用它, “然后同化它,使其变形,继之在 此基础上创造出新的独自的制度和文化特质。日本这一对外来文化选择、改造的传统,在近 代吸收西方文化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治初期,由于对西方文化缺乏正确的认识和 全面的了解,出现了盲目崇洋的倾向,明治政府及时引导,提出了 “和魂洋才” 的口号,有选择地 吸收西方文化,并加以改造,哪个国家在哪个方面适合日本的需要就向哪个国家学习 ,从而走 上了一条既欧化又不同化的道路。

4. 实行科技立国,教育立国方针 人才是建设的基础,因此日本非常重视教育的发展,明治维新后,初步建立起覆盖全民 的教育体系,并不断派遣留学生到欧美发达国家学习,由于教育的发展,为日本的经济建设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

日本在二战后提出科技立国的方针, 国家对基础学科的投入 不断加大,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高,逐渐成为世界科技大国,科技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

(二)教训 1. 应建立真正的宪政民主制度 日本是学习西方近代文明的成功范例, 为落后国家提供了借鉴, 同时也提供了深刻的反 面教训。它依靠对外战争推动工业化,由“富国强兵”走上军国主义道路,政治民主化改革 不彻底,天皇专制与军国主义合流,最终走向法西斯主义,成为二战的亚洲战争策源地,贻 害世界。战后,日本在美国主导下进行了民主改革,革除了“明治维新”遗留下来的封建残 余,完成了日本的现代化,使日本从法西斯军国主义时代跨进了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时代。但 是,由于改革主体的被动性和冷战时代的特定时代背景,使得改革有很大局限性。

2. 应深刻反省历史罪行 日本对周边国家的侵略历史持否认态度, 深深伤害了被侵略国家人民的感情。

日本近年 来积极谋求政治大国地位,但是其对历史,对现实,对他国不负责任的态度是得不到世界人 民的认可的。

一个国家如果连历史问题都不能正确认识正确对待, 又怎么能承担应尽的国际 责任。六、俄国(一)经验 1. 向先进国家学习 早在彼得大帝时代,为了改变国家落后面貌,彼得大帝就极力向先进国家学习。为了学 习西欧国家的先进技术,他化装成学徒亲自跟随考察团队出国考察。期间,彼得大帝刻苦学 习,努力钻研,掌握了多种技能。回国后,他不顾重重阻力,大力推行改革,改变俄国落后 面貌,使落后的俄国一跃跻身列强行列。 2. 废除农奴制 由于克里米亚战争的惨败,激化了俄国的内部矛盾,面对严峻的形势,1861 年 2 月 19 日, 沙皇亚历山大二世签署了废除俄国农奴制的法案, 结束了长期以来阻碍俄国发展的农奴 制度。农奴制度把农民世世代代束缚在地主的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极度贫困,这就阻碍 了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方面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没有人身自由,无法为资本主义生产 提供所需的大量自有劳动力;另一方面,由于农民非常贫穷,没钱购买商品,这就大大缩小 了俄国国内的市场,不利于资本家扩大再生产。废除这一制度,既解放了农奴,使农奴得到 人身自由和基本政治权利,稳定了社会秩序,又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扩 大了国内的市场。从此,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

3. 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17 年在沙皇俄国爆发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推翻了沙皇的专制统治,建立了世界上 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大大促进了俄国的发展。社会主义政权建立不久,就受到了资本主义 列强的威胁,但在列宁等人的领导下,通过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很快渡过难关,稳定了 政权。随后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在恢复国内经济,提升经济活力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

4. 发挥计划经济优势 经过一段时间的恢复后, 以斯大林为首的新一届领导人为了加速经济发展, 实行计划经 济制度。为了落实各项具体任务,国家从全局出发制定五年计划,有计划地制定各项指标。

通过两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苏联由农业国变成了工业国,经济总量上升到世界第二位,国力 不断提升,为卫国战争的胜利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

(二)教训 1. 只有计划经济不可行 苏联作为战后两极世界的一极,仅次于美国的世界超级大国,竟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原因是很多的,但归根结底是由于苏联的发展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在斯大林模式下,权力 高度集中,经济高度计划,官僚主义,个人崇拜,唯上是从之风盛行,地方和下级没有自主 权,经济发展僵化,效率低下,长期停滞不前,斯大林之后,苏联历任领导人虽有改变,但 都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

经济发展要充分发挥好市场和宏观调控两只手的作用, 二者缺一不 可。

2. 自身的发展需要稳定的环境 苏联在额 20 世纪 20 年代至 30 年代的长足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国际环境。可是二战后, 美苏陷入冷战,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实行遏制政策, 苏联的外部环境变得尤为 恶劣,极大地影响了苏联的经济发展。此外,资本主义阵营的和平演化政策也起了作用,影 响了苏联领导人的决策, 最终由于种种原因, 苏联解体。

发展离不开稳定的内部和外部环境。七、对我国的启示(一)放眼世界,实行积极的开放政策 发达国家无论大小国家无一国闭门搞经济, 都是积极地利用国内和区域内、 国际两个市 场、两种资源来进行经济建设。政府主要起着对外扩张的作用,保护和扩大本土外的市场。

各国政府大都制定了对外开放的战略, 并根据自身特点, 积极参与国际分工, 开拓国际市场, 尤其是在全球化迅速发展的新形势下,重视拓展亚太、前苏东等新兴市场。同时在确保国家 利益的前提下, 逐步开放国内市场, 降低关税, 消除堡垒, 努力创造条件吸引外国资本进入。

目前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已占 GDP 的 30%,成为对外开放度较大,从中受益较多的地区。

(二)必须为国家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 发达国家现代化成就的取得, 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稳定的周边与长期的和平环境。

发 达国家国家始终把营造和平、 稳定的周边和国际环境作为对外政策的重点, 致力于和平外交, 如法德之间实现政治和解,德以“赎罪”姿态来换取周边国家信任。发达国家大多数国家在苏 美间搞平衡政策,不参与军备竞赛,甚至默许和支持和平反战运动,努力避免战争的发生, 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获得了较长时间的发展机遇和相对有利的外部条件。事实表明,没有和 平安定的外部环境, 就不可能有国家经济的顺利发展, 而这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本国政府的 对外战略及其运作水平。

(三)制定战略与政策要瞻前顾后,有长远眼光 发达国家国家在制定某些战略策略特别是社会保障制度时, 事实证明它们存在预见性不 够的问题,其偏差在于制定标准偏高,只顾眼前,未充分考虑到未来人口老化、经济增长下 滑可能带来的变化。

当时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维护社会稳定, 对保持企业的竞争力和积极性顾 及不够,结果导致发达国家国家后来对福利体制进行大幅度改革,引起社会强烈反弹。我国 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制定包括社会保障制度在内的政策时, 一定要量力而行,考虑到未来较长时期的人口年龄、数量变化等趋势,留有政策余地。

(四)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作为国家现代化建设的首要评判标准 发达国家国家现代化成就的取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一是大力发展生产力。始终把促 进生产力的发展视为首要任务,大力支持科技进步,营造自由、宽松的生产、科研、开发环 境,从机制上激励发明创造和革新。注意紧跟时代潮流,对不利于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与 上层建筑进行调整改革。

二是善于抓住经济发展的机遇, 使本国经济融入到国际经济发展的 主潮流中,不能让其他的原因或因素而打乱了这一进程。三是以人为本,把人才视为经济生 活的第一资源,实行正确的人才战略,致力挖掘人才资源的无限潜力,从而弥补其自然资源 的不足。

(五)大力发展教育、科技,重视人才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打造现代化建设的软实力 发达国家始终把发展教育和科技作为富民兴国的根本战略予以重视, 把知识和科技视为 促进生产力发展的主要因素, 为此建立了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科研网络体系, 多数国 家投入巨资建立了从小学一直到大学的免费教育制度,大学入学率平均达 30%,为国家培 养了数以千万计的各类专门人才; 形成了以基础研究为强项、 开发研究为导向的庞大科研网 络,造就了仅次于美国的庞大科技人才队伍。发达的国民教育水平,雄厚的科研实力,一大 批高素质人才的具备,为发达国家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可靠的“软件”条件。

(六)国家现代化的发展必须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现代化不仅是经济与物质的现代化, 同时也应是社会和人的精神面貌的现代化。

发达国 家国家在此过程中重视对人的道德、文化修养的培养,加强公民社会建设和社会契约订立, 形成了一种互助、友爱、文明的社会氛围。但其教训是忽视了对人的理想、信念的教育,产 生了诸多社会问题。发达国家在经济高速发展阶段有过过分追求发展速度、过分开采资源、 损害生态环境的严重教训,并为此付出巨大代价。此后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可持续发展问题, 宁可牺牲发展速度,也不去追求破坏生态平衡的经济增长,从而为子孙后代留下后路。我国 在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过程中, 应坚定不移地走集约型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加强精神文 明建设,注重对年轻一代的思想道德培养,大力提高全民精神与文化素养。

中国现代化的经验和启示_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与启示

龙源期刊网 .cn 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与 启示 作者:黎明琳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8 年第 28 期 摘 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是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国法治建设的根本成就,也是改 革开放 40 年来推动中国法治不断发展的基本经验,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建设法治中国的 根本选择。新时代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不仅需要在法治化进程中继续发挥党和政府主要的推 动、领导作用,同时又应该充分发挥社会和民间法治资源的力量,共同推进中国的法治现代 化。

关键词 改革开放 社会主义 法治 作者简介:黎明琳,上海市黄浦区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副教授,研究方向:法 学、公共管理等。

中图分类号:D920.0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8.10.001 中国改革开放的 40 年,也是法治飞速发展的 40 年,改革和法治始终如影随形,相互促 进。40 年来,中国法治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依法治国全面推进,民主法 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深入人心,法治中国正从理想逐步走向现实。中国正沿着一条具 有中国特色的法治康庄大道大步前进。

一、改革开放 40 年中国法治现代化的经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具体讲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大大小小可以列举出十几条、几十 条,但归结起来就是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这一条”。

这是对改革开放 40 年来中 国法治建设成就的高度概括和根本总结,因为道路就是方向,就是旗帜,决定着中国未来法治 发展的目标和成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充分体现了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法治中国的决心、勇气和智慧。

(一)是法治建设理论的与时俱进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马克思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形式一样,既不能 从它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人类一般精神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条件”。

人类 社会的法治发展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受制于时代的物质生活条件,不同的发展时代对法治 的发展也有不同的需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没有经验可参考,只能摸索前进。因此, 龙源期刊网 .cn 指导法治建设的理论也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用,既不能太滞后,也不能太超前,必须 与时俱进。

某种意义上说,法治建设的进程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理论与时俱进的过程。十 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同志在总结历史经验尤其是“十年文革”的惨痛教训基础上,确立了 “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和“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 治基本方针,推动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恢复和发展;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 提出了“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理论,实现了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 根本转型,在坚持和创新中发展了依法治国理论;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根据时代发 展需要,深刻论述了关于“依法执政、依宪执政”的法治建设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 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规律基础上,围绕全面依法治国作 出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回答了为什么要全面依法治国、怎样推进全面依法治国等重大理论问 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最新发展。这些法治建设思想虽然产生于改革开放的不同 历史时期,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但又一脉相承、与时俱进,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 政过程中对法治认识的逐步深化,引领着中国法治现代化的不断推进。

(二)是法治推进模式的党政合一 从世界法治发展的模式来看,一个国家的法治建设路径不外乎就两种:“自然演进型”模式 和“政府推进型”模式。“自然演进型”模式是一种逐步积累、由量变到质变的自然形成过程,因 此这种法治化需要一个相对漫长的过程。而政府推进型法治化道路则是在政府有计划、有步骤 的强力推进国家的法治化进程。其最大特征和优势在于国家力量的强力介入和推进,而且进程 和时间表都有明确的预设,更有法治推进手段上的强制性,力求在一个较短的时间内完成社会 制度和社会法治状况的变迁。新中国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没有时间 通过漫长的自然社会演变来实现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是基于中国国情的不 二选择。而党政合一更是中国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的最鲜明特征和独特优势。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强调“为了保障 人民民主,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具有稳定性、 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党的十五大郑重 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再到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党的十 九大强调“必须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法治道路”,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法治建设的坚强领导核心,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各级政府坚 定法治建设不动摇,通过制定法治建设规划、完善法治建设各项制度、严格执行各项法律法 规,确保了宪法法律的有效实施。中国共产党更以 8 千多万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引导全体中国 人民信仰法律、遵循法律,从而凝聚成法治中国建设的磅礴之力,推动着中国法治建设迈向一 个又一个新台阶。

(三)是法治体系建构的中西互鉴 龙源期刊网 .cn 政府推进型法治模式之所以能较快速的推进国家的法治现代化,不仅在于有国家权力的强 力推进,还在于会充分借鉴、移植既有的它国先进法治成果,包括法治原则、法律制度等,中 国的法治现代化也是如此。

一方面,中国的法治现代化必须扎根于中国的实际,不能离开中国的法治文化传统。否则 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虽然几千年的封建历史有很多的东西会成为法治现代化的障碍, 但同样也有很多优秀的历史文化可以挖掘成为法治现代化的重

本文TAG:中国  启示  现代化  经验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