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预留广告位

【当代资本主义】资本主义制度的缺陷

分类:专题范文 日期:2022-11-04 20:09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所谓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就是指二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发展、新变化,尤其是指20世纪80—90年代以后的新发展、新变化。这些新变化及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新科技革命的发生及其影响。新科技革命不仅是新变化的主要内容,而且也是导致其它新变化的主要原因,其影响极其深远。这次科技革命萌发于20世纪40年代二战中的军备与军事技术的竞争,到50—60年代开花结果;它源于美国,后来扩展到西欧与日本。这次科技革命极大地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整体经济实力的增强,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后进入了以高消费为主要特征的“富裕社会”,资本主义统治下的政治矛盾与社会矛盾也有所缓和,社会呈现出相对稳定与繁荣的景象。这个时期社会主义国家因体制等方面的原因,生产力发展普遍较慢,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社会矛盾有所激化,最终发生了苏东剧变并导致世界社会主义的低潮。可以讲,由于新科技革命推动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在“两制”力量的对比中,资本主义赢得了暂时的优势,当代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不仅形成,而且对经济与社会生活宏观调控的作用越来越大。二战以后,由于政治上的危机感、新科技革命的推动和资本主义自我调整的需要,也由于受社会主义国家计划经济的影响,资本主义发展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历史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资产阶级国家与私人垄断资本相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或者说是资本主义国家调节机制十市场机制的垄断资本主义。在这种机制的运作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国家垄断资本,国家对经济和生产的干预和调节成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内在机制”,规模与程度越来越高,并且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国家可以把部分生产资料直接掌握在自己手里(这主要指的是国有企业),也可以利用经济的、行政的、法律的手段,对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干预、管理和调节。国家干预经济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于克服当代资本主义所面临的政治与经济危机,缓和社会矛盾,缩小收入差距,克服资本主义经济无序发展的状况,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的稳定,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战后,在经济发展速度与综合国力方面,资本主义国家远远走在社会主义国家前面,这样就对社会主义国家比较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使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难以体现)形成了严重的挑战。

(三)经济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科技革命促进了当代资本主义生产力的迅猛发展和经济的快速增长。这种发展和增长过程不仅表现为社会财富的增长,而且也表现为包括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内的经济结构的巨大变化。就产业结构来说,第一产业即农业比重不断缩小;第二产业即工业由20世纪50—60年代的上升到逐渐下降,总的方向是缩减传统工业,发展新兴的尖端工业 ;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迅猛发展。到了20世纪末期,从第二产业中崛起了新兴的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科技产业群,并逐步成为主导性产业。与产业结构的变化相适应,就业结构也依次从第一、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和信息产业倾斜。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它们的经济结构开始向以信息产业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倾斜与过渡。这种从物质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过渡对于当代资本主义从发达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对于增强这些国家的经济实力、模糊阶级矛盾与缩小社会差别以及对于迟缓资本主义变革,都具有很难估量的作用。

(四)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20世纪下半叶,由于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变化以及生产力水平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都发生了很多新的变化。具体地说:资产阶级表现为复杂化和多层次化。战后又形成了几个新的阶层,即代表垄断资产阶级的、被称之为“行动的资本家”的高级经理阶层

与高级专家官员阶层以及以巨额股息、利息为生的食利者阶层,垄断资产阶级的经济实力和政治统治大大加强,中等资产阶级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工人阶级表现为扩大化与多层次化。无论在物质生产部门或非物质生产部门都出现了新阶层与新集团,如以熟练工人与技工为主体的新型工人阶层,以工程技术人员为主体的工程技术人员阶层,以“白领工人”为主体的职员阶层,以“蓝领工人”为主体的体力劳动者阶层等;新中间阶层的地位与作用在扩大。伴随以小业主、小商贩、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为代表的传统的中间阶层的萎缩,以科研人员、教师、医生、社会福利人员、文艺工作者为代表的新中间阶层崛起。另外,其它的阶层与集团如知识分子社会集团迅速扩大,边缘阶层、流动阶层等的作用也日益显现。

在阶级关系方面,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实施“人民资本主义”、“混合经济”和“福利国家”等措施和手段,使阶级矛盾得到缓和、阶级利益得到调整,在阶级利益与阶级意识方面的所谓“一体化”和“趋同化”在加强。

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阶级结构与阶级关系的变化,必然会对作为传统革命主体的工人阶级的阶级意识与革命性形成挑战;在阶级关系方面的“一体化”与“趋同化”对于“两个必然”的实现也会带来消极与不利的影响。

(五)国家的职能与上层建筑的变化。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职能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战后,随着新科技革命的发展,随着从一般垄断资本主义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作用逐步转变到非强制性的政治职能和意识形态职能上。国家主要不是依靠强力,而是通过加强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宣扬资产阶级统治的合法性、合理性和优越性来维持与巩固他们的阶级统治。另一方面国家的经济职能也大大加强,国家不仅掌握经济命脉和大量的国有企业,而且还通过经济、行政、立法、金融等手段来调节经济,通过社会福利措施缩小社会差距,保持社会的稳定,以使资本主义制度得以“长治久安”。其次,从上层建筑与法制方面来看,资方阶级通过多党的议会民主制度来保持政权的民主性与稳定性。在社会管理领域,国家法制比较完备,管理机制比较成熟。当代发达资本主义的国家职能和上层建筑的这些变化,无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相对稳定与“长治久安”起着重要的保护与推动作用,使这些国家的社会主义运动和实行社会变革更加困难。

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五大新变化表明,由于新科技革命注入了活力,由于资本主义的自我调整,由于资本扩张,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度过了重重危机,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表现出更加稳定,更加具有活力。这确实给马克思、恩格斯的“两个必然”论断形成新的挑战,给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带来新的困难。

针对当代资本主义的上述新现象、新变化,同时也针对苏东剧变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所出现的低潮,作为马克思主义者和坚定的社会主义者,一方面要正视这一现实,另一方面又要用发展和辩证的观点来看待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世界社会主义的新形势;坚信“两个必然”理论所具有的真理性,更要顺乎历史潮流和时代的变迁,克服教条主义的、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变革传统的、过时的社会主义战略,提出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推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尽快走出低谷,再创辉煌。

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思路与新战略主要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应充分估计资本主义的生命力,又要坚信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总趋势。

资本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已经近500年的历史,从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算起,资本主义发展已有360年的历史。它既有理论,又有实践;既经历了重重危机,又不乏成功的经验。它比社会主义的历史要长得多。尤其近半个世纪以来,由于新科技革命,为它注入了活力;由于自我调整,缓和了社会矛盾;由于资本扩张,经济实力大大增强,资本主义确实已今非昔比。因此,那种把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灭亡”的想法是不切实际的,也是盲目乐观的。由于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仍有余地,由于资产阶级统治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此,资产阶级统治的终结和资本主义的灭亡将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充满矛盾和斗争的过程。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与此同时,资本主义作为人类历史上最后一个剥削制度,阶级矛盾、阶级对立、贫富差距不仅不会克服,有时还会激化;它的本质特征——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始终不会改变;且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还会增加各种新的社会矛盾。总而言之,资本主义不管如何改头换面,它终究不是人类的理想社会,它终究要走向自己的终点,并为更加优越的社会主义制度所代替。这一点,每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也必须有清醒的认识和坚定不移的信念。

(二)应当充分认识与估计当代社会主义所遇到的曲折与困难,又要用发展的观点看待社会主义。

由于受苏东剧变的影响,多数原社会主义国家改向换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共产党和社会主义运动也受到巨大冲击,有的改名易帜,有的不复存在。目前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确实处于历史的低潮。另外,以中国为代表的现实的社会主义国家目前无论在生产力发展方面,还是在经济实力方面与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相比较,都不占优势。目前在资本主义在全球占绝对优势、并且大有“高歌猛进”的形势下,如果把世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理解为“很快胜利”是不切实际的。当然“社会主义失败”论也是没有根据的。社会主义毕竟是人类崇高的理想与追求,是更加合理、更加美好的社会制度。作为一种历史潮流、一种历史趋势在它行进过程中,挫折、困难、甚至暂时的失利,都是不足为怪的,而它的历史大方向和总趋势最终是不会改变的。 当代马克思主义者和社会主义者对此必须充满信心,并能在低潮中做一个坚定的社会主义者。

(三)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中应负起历史责任,起到更加积极的表率作用。

总结与分析苏东剧变与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低潮的原因,除了资本主义的分化、瓦解、甚至颠覆、渗透这一外部原因外,自身的原因还是主要的。长期以来,苏联僵化的社会主义模式始终深刻地影响着社会主义国家,闭关自守、中央集权、单一的计划经济、民主法制不健全,所有这些导致生产力落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影响了社会主义的声誉,破坏了共产党的形象,使广大人民对共产党与社会主义逐步丧失信心。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尽快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完善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社会主义示范作用与吸引力,这是适应资本主义新变化,实现“两个必然”的长远目标的重要战略之一。中国的情况就是一个有力的例证。中国也曾深受苏联社会主义模式的影响,在相当一段时间内无论在经济体制方面还是在政治体制方面都很滞后。近20年来,由于改革开放,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国家空前强大,人民空前富足,社会空前安定。世界人民从中国的发展中重新看到了社会主义的希望。

(四)当代马克思主义者既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又要开拓新视野,发展新观念,进入新境界,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和“两个必然”的理论。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新发展,使社会主义在当前的“两制”竞争中处于不利的态势。然而,作为当代的马克思主义者与社会主义者,应该历史地、辩证地、发展地而不是教条地、墨守陈规地看问题。

要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信作为人类最高理想、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极大丰富、人的潜能得到最好发挥的社会主义,无论在任何方面都超过当代资本主义。如果说,社会主义遇到挫折与失败,那绝不是社会主义崇高理想与信念的失败,而是某一种曲解社会主义的模式的失败。社会主义将吸收人类的一切优秀文化遗产、包括资本主义的合理成分,而充实、丰富自己,并与时俱进地不断增加新的内容而阔步向前。

对于当代资本主义新发展、新变化,我们也不必大惊小怪、担心害怕,它毕竟是人类发展的一部分。列宁曾经说过:“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入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资本主义是资本社会化的最高的形式,为最终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创造了前提条件,为社会主义全民所有制准备了物质基础,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宏观管理和调控准备了机构与手段,为资本主义最终消亡和社会主义的建立准备了条件。由此可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当代发达资本主义不是离社会主义更远了,而是更近了。

与此同时,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国家在经济、技术、管理、甚至在民主法制等方面,应该把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用的、行之有效的经验、方法看成为是全人类共有的经验、财富加以借鉴和利用,以便实现跳跃式的发展,在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方面尽快缩小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差距,显示出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和社会主义国家的表率作用。

可以坚信,经过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这两种对立的社会制度,最终将殊途同归,由一种制度,即美好的、公正的、富裕的社会主义制度一统天下。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及其原因

(1)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的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约20多个,它具有与 现代科学技术基础相适应的国民经济结构,人均国民收人位于世界前列,生产国际化程度越 来越高。在战后几十年里,发展县有起伏,但总的看无论速度、规模、质量都大大超过历史 上有过的最好记录。大致经历了5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战后经济的恢复与转轨时期(1945—1950年前后)。第二次世界大战造成的 破坏极为严重,但到1950年前后,整个西欧和日本的经济已达到或超过战前最高水平。美国 等国家也完成从战时经济向和平时期经济的转轨。期间美国的援助和以布雷顿森林体系为中 心的相对统一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和国际经济秩序起了积极作用。

第二阶段,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时期(1950一1973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

速度超过以往历史上曾经有过的水平。突出表现在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科学技术的创新和 广泛应用,产业结构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各国经济的不平衡现象有了很大改观,主要经济 力量相对均衡化的局面开始形成。

第三阶段,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普遍陷入“滞胀”的时期(1973—1982年)。1973年 石油危机之后,这些国家经济不同程度地陷入停滞状态,同时通货膨胀严重,失业率急剧上 升。其原因是:“石油危机”的打击;长期推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负效应;科技革命转入低 朔,等等。

第四阶段,经济低速增长和全面调整时期(1982—1992年)。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欧 美主要国家开始调整凯恩斯主义经济政策,改而推行货币主义政策,大刀阔斧地调整产业结 构,改革福利制度,从多方面刺激市场经济活力。从1982年以后,各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略 有回升,通货膨胀也得到一定抑制。日本比其他国家经济发展更为稳定。1987年日本整体经 济实力跃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而且成为世界最大的债权国。

第五阶段,冷战结束之后,世界经济进入一个新的转变时期。主要是经济全球化和科技 革命的加速发展,引起经济增长方式、劳动生产率、产业结构发生新的变化、企业制度、企 业组织形式和经营方式发生新的变革,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美 国经济20世纪90年代止跌回升,曾保持了120个月的持续增长势头。欧盟国家在美国经济的

带动下,出现较好的局面。而日本在90年代初“泡沫经济”破灭后,经济一直不稳,暴露了 日本经济结构的严重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目前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明显的优势,并决定着世界经济的发展。

(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50年代—70年代初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原 因。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较快,是多方面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有:

第一,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仍有活力的最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科学 技术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第二,经济体制与政策的调整,包括实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实

施社会保障制度,政府对经济进行干预。第三,建立国际金融与贸易体制。战后,各种形式 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联盟空前发展,欧洲联盟就是一个典型例子。西方国家相互投资、互为 市场成为国际资本流动的主要趋向。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在协调上发挥着重要作用。资本主义 经济相互依存加深及协调的加强,有利于缓和彼此间的矛盾,促进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第 四,利用长期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半个世纪之久的世界和平局面和这些国家内部阶级斗争 明显趋向缓和,使发达国家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来发展社会生产力、调整生产关系。第五 ,掠夺第三世界廉价的原材料和燃料,是战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连西方国家自 己也认为,战后第一个20年经济繁荣是以廉价能源和原料供应为前提的。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体制和社会政策的调整

当代,科技进步迅速,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因此,发达国家在 不动摇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前提下,纷纷对经济体制与社会政策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调整的 重点主要集中在经济政策、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上。

(1)调整经济政策,寻求宏观调控与市场经济的最佳结合点。西方国家战后普遍建立 起国家宏观经济调节机制,包括增加国有企业,利用财政手段干预经济,利用货币政策调控 经济,国家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并通过一定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战后至20世纪70年代

,西方国家普遍奉行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学说,主张国家应干预和调节经济,利用国家财 政政策来提高有效需求,实现充分就业,以刺激经济的发展。各国还相继推行以下政策:部 分国有化政策,实行充分就业安排;政府直接参与国民收入再分配并居支配地位;实行社会 保障制度;制定各种规范市场活动的经济计划等。国家干预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矛盾,但是长此以往又引起新的问题,出现信用和通货急剧膨胀,严重财政赤字, 生产萎缩,失业增多。在此情况下,西方国家相继转而采取货币主义学派和供应学派的理论 ,重视控制通货膨胀,强调货币政策和以财政预算支持货币政策,考虑效率原则甚于公平原 则,强调私人企业的利润等,因此,7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纷纷实行国有企业重新私有化, 削减公共福利计划,实施强硬的压制工会政策,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实行有利于富人和 企业的税制改革等,这些措施对增强市场经济活力、抑制通货膨胀起了明显作用,但它急剧 扩大了社会的贫富分化。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经过反复实验,正在寻求宏观调控和市场经 济相结合的最佳模式,在理论上不拘一格,在方法上更讲究实效、灵活。它们都把减少财政 支出、平衡预算收支、降低长期利率、抑制通货膨胀当作经济政策的重点。

(2)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社会化程度,经济结构不断变化。第一,在私 有制为主导的基础上,所有制形式更加多样。各种新的垄断组织形式、国有制、法人所有制 、社团所有制及资本家个人企业所有制等多种形式并存。调整所有制形式,大大提高资本的 社会化程度。第二,大小企业并存,形成优势互补。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西方国家,小企

业蓬勃兴起并在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同时大企业的垄断地位一直在加强。90年代以来发达 国家在新产业革命和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企业的兼并和改组掀起空前的高潮,并显现出金 融资本和工业资本的兼并以及强强联合成超强的特点。第三,新兴产业得到政府扶植,产业 结构不断升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有了迅速的发展。

(3)经济关系调整的力度不断加大,相互竞争中有协调。这种协调反映在微观、宏观

和国际经济关系等三个方面。

微观层面指企业内部劳资关系以及生产地位不同的各类人员之间的关系,广泛实行社会 福利制度,实现企业管理体制的社会化、民主化与现代化;由单纯的监管到较为重视培养职 工对企业的“归属感”。宏观层面表现为国家与企业以及企业之间的关系上,国家扶植鼓励 中小企业,以及企业间的竞争与联合。国际经济关系表现为经济的多元化快速发展和竞争激 烈程度的加强,以及国际宏观经济的干预和国际调节。建立起对国际经济的调控机制,形成 了主要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进行干预和调节的机制和部分发达国家之间的 经济一体化,如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体系、关贸总协定,先后成为世界经济干预机制的重要 组成部分。1975年起,西方七国首脑会议成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政策协调的最高形式,每年 就国际主要经济问题和其他热点问题交换意见,协商办法。以后,七国首脑会议从经济逐步 涉及其他问题。

(4)国家垄断资本同盟的发展,这是经济关系的调整在区域经济中的明显表现,欧洲 的一体化是最为突出的例子。它对改变欧洲国家的关系,促进欧洲经济的发展以及扩大欧洲 在国际中的总体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欧洲共同体的建立与发展。为了避免欧洲大陆再次发生战争,也为了尽快恢复欧洲经济 ,并在美苏两大集团对抗的夹缝中求得发展,法国率先提出欧洲联合的设想。1951年4月, 法国、联邦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6国,在巴黎签署了欧洲煤钢联营条约(19 52年7月生效),为欧洲联合进程铺垫了坚实的基础。1957年3月,西欧6国进一步签订了《

罗马条约》(1958年1月1日生效),决定成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韵共同体。1967年7

月,依据6国1965年签订的《布鲁塞尔条约》,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经济共同体、欧洲 原子韵共同体三个机构合并,称为欧洲共同体。欧共体建立后,于1973年第一次扩大,吸收 英国、丹麦、爱尔兰参加。1981年吸收希腊、1986年吸收西班牙、葡萄牙加入,欧共体成员 国达12个国家。

欧共体以经济一体化先行,带动和促进科技、政治的一体化。先后实现了关税同盟(19 68年)、共同农业政策(1968年)、欧洲货币体系(1979年)。1985年6月,欧共体首脑会

议决定实施“尤里卡计划”,成立欧洲科技合作体制。1986年欧共体外长会议通过《单一欧 洲文件》,决定在1992年12月底以前,建立12个成员国之间商品、劳务、人员和资金可以自

由流通的统一的内部市场。为此,欧共体提出的282项法令中的90%都转化为各成员国的法律

,这表明欧洲统一大市场艰巨复杂的前期准备工作基本如期完成。1993年1月1日欧洲统一大

市场诞生。

欧洲联盟的建立和发展是欧洲一体化的新进展,1991年12月,欧共体12国在荷兰马斯特

里赫特举行首脑会议,通过了包括建立经济和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基本勾画了20

00年前欧洲共同体在经济、货币、政治、外交及安全建设的战略目标及实施步骤,包括建立 欧洲中央银行和实行欧洲单一的货币,以及共同的外交与防务政策。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经各 成员国的议会投票和公民公决后完成批准程序,于1993年11月正式生效。欧洲联盟的建立标

志欧洲在一体化道路上迈上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具有重要的意义与影响。1995年1月,欧盟 接纳了瑞典、芬兰、奥地利,使其成员国扩大为15个,整体实力增强。1999年1月1日,欧盟1

1国先期使用统一的欧洲货币——欧元。2002年1月1日,欧元正式在欧盟12国流通。欧元的

启动大大激发了欧盟的经济活力,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进一步发展,为欧洲联盟加速政治经 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同时,也是对国际储备中美元独占鳖头地位的冲击,使国际货币体系形 成美元、欧元、日元对峙之势。由于欧盟的成就大大扩大了它的影响和吸引力,欧洲自由贸 易联盟的一些成员国、地中海沿岸的某些国家已正式申请加入欧盟;南欧、北欧以及波罗的 海沿岸许多国家非正式地表达了希望加入的愿望。2000年12月,欧盟尼斯会议进一步讨论欧

盟机构改革,并签署了《欧洲基本权利宪章》,为欧盟东扩做好准备。2002年10月,欧盟委

员会发表了关于欧盟扩大的战略文件和对13个候选国的评估报告,决定吸收其中10国进入欧

盟。2004年5月,欧盟将再增加10个成员国。这意味着欧盟将向“大欧洲”设想迈出了重要的

一步。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对的现实困难和深层矛盾

现实困难是:周期性经济危机的困扰和大量的结构性失衡问题,如财政赤字连年扩大, 结构性失业持续存在,贫富差距扩大,以及发达国家间经济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还有一些 体制性的问题如福利制度的危机、金融体制不健全所蕴含的危机。

当代资本主义由于其基本矛盾无法根本化解,因此,结构性的失衡和综合性的危机也在 同步发展。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存在的深层矛盾是:

首先,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在克服市场经济弊端的同时,又带来了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 新矛盾。其次,科技革命在推动社会生产力大力发展的同时,又造成结构性的失业,使得社 会贫富分化加速发展。第三,资本主义经济在全球扩展中也加剧了各种固有的矛盾,南北贫 富鸿沟日益加深。而且在资本的国际循环即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赖以生存的生命线中,广大发 展中国家经济若遇厄运出现危机,就会阻滞资本的国际循环,若大批发展中国家加入国际竞 争,势必构成对发达国家的严重挑战,这又是资本主义发展遇到的一个两难问题。第四,跨 国和全球经济活动大大扩展了经济发展的空间,同时又造成严重的经济失控现象。90年代多 次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就是这种失控的典型表现。当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资本的快速流动和 虚拟化运作成为可能,全球金融活动大规模增长,实物经济与货币经济日益脱节,不受政府 控制的“热钱”像贪婪的巨缚一样疯狂地冲击正常的金融秩序,受害的首先是一些新兴市场 国家。这种在国际金融市场上以投机炒作为职业的“索罗斯现象”正是当前资本主义生产方 式内在矛盾的结果。

总之,根本的问题还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在发展的同时,也就为它的根 本改造创造了种种物质条件和社会形式。当今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面对的最大难题和存在 的根本矛盾仍是生产的高度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矛盾。这是深层次的矛盾。资本主 义可以通过对经济体制和政策的不断调整来缓和这一矛盾,但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基 本矛盾。

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及其实质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个性与共性。政治体制是指国家政权的组织和管理 形式,以及有关国家政治活动的制度。现代西方政治体制的典型形式是资产阶级民主制,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在设置上各具特色,但总的来看,体现了一 些共同的原则。

资产阶级民主原则是发达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普选制、任期制、分权制衡和法制 原则贯穿始终。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的核心;行政制度是资产阶级统治的主要工具 ;司法制度为其提供合法依据和法律保障;政党是资产阶级政治制度运行的基础和推动器, 利益集团作为政党制的补充,发挥重要作用。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体制的不同,反映各国政治的特点。决定政体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同各国的历史传统和现实政治需要有关。各国政体有很大适应性,依据形势变化,时 有变动。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的实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制度在战后有很大变 化,资产阶级民主有了很大发展,国家在调节干预经济和管理社会事务方面的职能有所发展 ,资产阶级民主制进一步完善,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由于各种具体制度的掩饰和安排更隐 晦不易暴露了。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仍然是维护资产阶级根本利益和实行政治统治 的工具,其资产阶级性质没有改变,反而可为加强。

首先,它为资产阶级服务的宗旨没有变化。其次,金钱是这一制度存在和运动的基础, 金钱政治成为西方民主制的基本特征。再次,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是由政党所操纵的。

资本主义国家民主制度较之封建专制制度,无疑是历史的进步,是人类文明史上国家制 度的重要创新。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体制包含着相当丰富的政治管理技术。但资产阶级 民主制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固有的内在矛盾,具有多重的两面性。它形式上相当完备,但是 它以私有制为基础,具有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本质上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的根本利益服务的 。

2.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的重大变化

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政治出现了重大变化:一方面是影响和制约国家政治生活的几种 主要社会力量的自身地位、状况、相互关系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社会政治形势的变化,另

一方面是政治体制方面的调整和改革。具体表现为:

(1)社会阶级结构复杂化、多层次化。随着生产方式、产业结构、劳动就业结构的变 化及生产国际化程度的加深,杜会阶级结构有了很大的变化,总的看,社会两大阶级即工人 阶级与资产阶级对立的基本格局仍然没有改变,但阶级内部的分层相应地复杂化、多样化, 特别是两大阶级之间的“中间阶层”有所扩大,这是西方国家阶级结构的最大变化。所谓的 “中间阶层”与传统的小业主不同,它是科技革命和国家职能变化而新生的技术和管理阶层 (企业管理人员、高级技术入员、中级公务员、自由职业者)。

(2)阶级斗争趋向缓和、新社会运动风起云涌。资本的社会化、企业管理形式的变化 ,传统工业部门的被淘汰以及激烈的竞争使得工人运动与工会运动明显趋弱。学生运动、反 种族歧视运动、反战和平运动及保护环境的绿色运动等接连不断,它们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资 本主义的弊端。

(3)行政权力膨胀成为普遍趋势。通常西方国家把议会权力看得至高无上,然而实际 上在很多情况下,行政首脑可以绕过议会发号施令,或用行政命令直接处理国内外事务,甚 至夺占议会的部分立法权。随着国家干预的扩大,行政权力不断扩大。

(4)政治运行方式发生很大变化。战后,西方国家随着资本主义民主制的发展,选举 活动、政党运作、集团政治、大众传媒等都对政治决策产生重大影响。第一,大多数国家恢 复或重建了资产阶级议会民主制,加强了宪法和法律的制定和实施。第二,普遍建立或健全 普选制,对选举资格的各种限制陆续减少,公民权利进一步扩大。第三,政党的组织方式与 成员结构趋于开放,政党的纲领政策趋向中庸,社会民主党的崛起引人瞩目。第四,作为政 党政治的补充,利益集团广泛建立,各种利益集团在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加强。第五,大众传 媒成为影响国家政策的重要因素,新闻舆论的作用日益增大。第六,一些国家在宪法中还标 榜“全民公决”。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面临的社会、政治问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尽管出现了一系列意义深远的重大变化,但仍面临着诸多政治 、社会问题。

(1)民主的危机。其最典型的表现形式是过度追逐党派私利与金钱政治的不断发展, 使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矛盾暴露得越来越充分。

(2)种族歧视、种族矛盾与极端民族主义。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最严重、最突出并 具有普遍性的社会矛盾和社会问题,其中美国的种族歧视已表现为一种长期存在的无形社会 制度,法国、德国、奥地利、比利时、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极右排外势力有所抬头。

(3)精神和信仰危机,以及老人问题、妇女问题、城市暴力问题、黑社会问题等。

冷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的弊病不是减轻,而是更加加重,困扰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这些问题都是发达国家特殊社会环境的产物,是一种社会综合症,都在不同程度上反映了社 会的基本矛盾,其根源在于目前的制度。不从根本上着手,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关系

1.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特征和本质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美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特征是:第一, 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不尊重他国主权和独立,对他国强行干涉和侵略,以谋求世 界霸权。第二,政治和意识形态因素在对外关系中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具有强烈的反苏反共 的色彩。苏联解体后,西方又出现“中国威胁论”,美国国内出现“遏制”中国的言论,反

映出冷战思维依然存在。第三,维护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以此来维护它们的主导地位和既 得利益,坚持西方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中的主导地位。这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战略的 重要目标。西方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由其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属性即经济 的扩张性所决定的。美国的全球战略构成了西方国家集团对外战略的基础。

2.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对外关系的调整

冷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全面调整了对外政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1)资本主义国家都为各自国家利益转向更为务实的对外政策。他们从自己的国家利 益出发,不再惟美国的马首是瞻,对各自在国际事务中的立场重新定位。90年代中期以来, 美国重新夺回它在经济、军事、科技等领域中的优势,处于领先地位。但是,经济上三足鼎 立的局面并未改变。美国为了维持和扩大其霸权地位,同其他西方国家之间的矛盾、冲突随 之增多。例如美国国会通过的旨在制裁古巴的《赫尔姆斯—伯顿法》和针对伊朗的《达马托 法》,引起欧盟国家的强烈不满就是证明。美国与欧盟、日本的贸易摩掠增多。在2003年3— 4月美英联军对伊拉克的战争中,德国、法国反对不经联合国同意发动战争。不过,资本主 义国家间的矛盾并未发展到不可妥协的地步,资本主义经济相互依存继续深入发展,战后建 立的协调机制仍发挥作用。因此,资本主义国家间的关系的走势是竞争、摩擦与协调、合作 并存,目前,后者占主导地位。

(2)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从对抗走向竞争共存,但双方发展关 系的进程不会一帆风顺。西方国家尤其对中国从政治、经济、安全、意识形态等方面不断施 加压力。冷战结束后,东西关系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发生很大变化。冷战后初期,西方国家断 言社会主义已经“终结”,资本主义将一统天下,因此对中国等杜会主义国家实行诱压,企 图使苏联、东欧剧变重演。但是,中国、古巴、越南等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社会 主义站稳了脚跟。现在,西方国家又改变了作法,实行“接触”战略。政治上,西方主要国 家都先后与中国建立或致力于建立某种“伙伴关系”,发展正常国家关系。另一方面,在这 些国家中仍有一股势力坚持冷战思维,叫嚷“中国威胁论”,鼓吹“遏制”中国。在西藏、

台湾等问题上一再制造事端。在经济上,不断制造经贸摩擦,扬言制裁中国。在安全上对社 会主义国家进行围堵,在欧洲搞北约东扩,在亚洲重新确立美日安全同盟,对美日合作防卫 指针重作修改。在意识形态上,加大西方的文化渗透,从多方面影响社会主义国家。

(3)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有重点、多层次地发展,富有经济活力的 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瞩目的重点。这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南方国家经济的发展。

过去,发展中国家被视为争夺对象。冷战后,情况发生了变化,发达国家改为有重点、 有层次地发展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首先是高度关注富有经济活力的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亚 洲一些发展很快的国家。拉美地区被认为是除亚洲以外的另一经济快速增长的地区。奖国提 出新兴市场战略,把16个国家作为重点;欧盟加强对亚洲和拉美地区的经贸关系;日本也重 视与第三世界的联系。1998年克林顿总统访问非洲,强调美非建立新型伙伴关系,其次,发 达国家注意组建各种包括发展中国家在内的区域性或跨区域性经济组织。这些对扩大南北合 作,加强南北对话有一定作用。但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把防范的战略重点转移到发展中国 家,如以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环境保护等问题,向发展中国家发难。政治上,强迫发展 中国家接受西方的社会经济模式和价值观,在国际事务上,动辄以人权为借口干预他国内政 ,在国际经济领域顽固坚持国际经济旧秩序。这是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互关系中消极的 一面。

目前,南北矛盾有扩大趋势,有时甚至激化,成为世界动荡的因素之一。

3、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演变

战后美国全球战略的首要目标是称霸世界,是维护和扩大美国在世界的霸权地位。随着 国际形势和美国实力的变化,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战略常有变化,其间有张有弛,但称霸世 界的目标始终没有变。

(1)战后初期到20世纪60年代末,是美国在全球扩张的阶段。它以强大的军事、经济 力量为后盾,妄图称霸世界,具有鲜明的进攻性、侵略性。其典型是杜鲁门主义。

杜鲁门时期(1945—1953年)。杜鲁门上台后,视苏联和社会主义国家为美厕称霸世界 的重大障碍,制定以反苏反共为中心的遏制战略,基本内容是:第一,确定大西洋政策,以 欧洲为重点,同苏联全面对抗。实行马歇尔计划,建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重新武装联邦德 国等,是其所采取的主要战略步骤。第二,在中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新中国成立后,对中 国实行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包围、经济上封锁的敌视政策。扶植日本,缔结《美日安全条约 》。第三,在亚、非、拉地区推行“第4点计划”,以援助为名扶植亲美独裁政权,搞新殖 民主义。镇压民族解放运动,扮演“世界宪兵”角色。杜鲁门主义是美国战后对外政策的转 折点,整个冷战时期,美国各届政府的对外政策基本没有离开遏制苏联这一基础。

艾森豪威尔时期(1953—1961年)。朝鲜战争后美国调整了它的全球战略。一是提出对 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解放战略”,企图用战争以外的手段,把社会主义国家纳入西方“自由 世界”。军事上提出“大规模报复战略”和“战争边缘政策”,对社会主义国家实行讹诈。 二是在亚、非、拉加紧全面扩张,先后提出“多米诺骨牌理论”和“艾森豪威尔主义”,在 印度支那和中东地区大肆渗透。

肯尼迪、约翰逊时期(1961—1969年)。进入60年代,肯尼迪上台,提出“一手拿箭、 一手拿橄揽枝”的“和平战略”,实质是运用和平与战争的反革命两手策略,在社会主义国 家搞和平演变,在亚、非、拉地区搞新殖民主义。具体内容是:第一,同苏联既对抗又对话 ,一面同苏联继续展开激烈的军备竞赛,大规模扩充核力量,并针对苏联、中国,在军事上 提出“两个半战争”的战略,在柏林危机和古巴导弹危机时与苏进行激烈的较量。另一面又 同苏联签订了部分禁止核试验和防止核扩散条约,鼓吹缓和。在缓和的幌子下,对苏联东欧

国家进行广泛的渗透,促其演变。第二,在亚、非、拉地区,实行“恩威并用”的政策,既 搞附有条件的援助,又在古巴进行武装颠覆,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约翰逊继任总统后,把 越南的特种战争发展为局部战争。

(2)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调整的阶段。此时美国在世界上的

霸权地位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不得不对实施战略目标的手段和方法作出必要的调整 。

尼克松、福特时期(1969—1977年)。1969年7月,尼克松上台不久,正式提出尼克松 主义,表示美国要从亚洲实行战略收缩,具体内容是:第一,把建立同盟国的“伙伴关系作 为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石”,第二,缓和同苏联的关系,提出“以谈判代替对抗”。第三,在 军事上,提出“现实威慑战略”,军事上将“打两个半战争”的战略改为“打一个半战争”

的战略。第四,打开对华关系的大门,利用中国制约苏联。第五,在第三世界缩短战线,加 强重点。尼克松主义是美国霸权地位衰落的产物和表现,是美国统治集团为了维持全球霸权 而采取的一种政策。其实质是通过维持均势,确保美国的霸权。70年代美国几届政府基本上 都是实行这一政策。

卡特时期(1977—1981年)。卡特政府上台,提出“世界秩序战略”。主要内容包括: 强调美、日、欧的三边合作是美国对外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发展南北政治经济关系,减少第 三世界对美国的敌视,突出缓和,强调以经济和道义的力量对付苏联的扩张;把美中关系放 在重要位置,1979年1月1日,两国正式建交,重视人权外交,以此扩大美国的影响,促进美

国利益。卡特的战略基本上继承了尼克松主义,目标仍然是继续维护美国正在衰落中的霸权 。然而卡特政府的政策效果不大,1979年12月,苏联出兵阿富汗,导致美苏关系的全面紧张

(3)20世纪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是美国全球战略新发展的阶段。里根时期(1981—1 989年)。里根上台,面对苏联咄咄遇人的攻势,放弃了前任的缓和与利用均势的战略,打 出了“扩军抗苏、重振国威”的旗号,制定了“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主要举措是:第一 ,提出“重振国威”的口号,恢复和发展美国经济,扩充美国军事力量,1985年以后,进一 步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妄图打破美苏在核武器上的“恐怖平衡”。第二,对苏推行强硬 政策,美苏关系又降到最低点。1986年提出“里根主义”,即综合运用军事、外交、经济和 宣传等手段,把苏联在第三世界战略地区取得的政治、军事进展“推回去”。第三,美中关 系起伏波折,中美经贸关系获得重大进展。

布什时期(1989—,993年)。布什的总统任期跨越了冷战前后两个时期,美国的全球 战略有了很大变化。第一,针对80年代末苏联、东欧的新情况,提出了“超越遏制”战略。 “超越遏制”战略即在不放弃对苏联的军事遏制的前提下,抓住苏联、东欧改革的时机,以 经济为诱饵,采取多种手段,促使这些国家改变政策和体制,并逐步融入西方的政治经济体 系。较之以前的“遏制战略”,“超越遏制”战略的目标更大,空间更广,手段更多。正是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历了社会动荡和全面危机,最终解体。第二,推出新大西洋主义,这是 美国处理与欧洲、大洋州两岸关系的新原则与新构想。即在北约、欧共体、欧安会等现有体

制基础上通过调整改造,以加强欧洲与美国的合作,保证美国在欧洲的利益和领导地位不变 。第三,对第三世界采取更加灵活务实的作法,加强防范地区危机对美国利益的损害,1991 年实施“沙漠风暴”计划,打击伊拉克。第四,对中国,维持中美关系的基本框架,同时又 诱压中国进行“和平演变”。第五,倡导“世界新秩序”,实质是美国领导下按美国价值观 改造整个世界。

(4)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是确立冷战后全球战略的阶段。1992年克林顿竞选总统成 功,但在一段校长时间内没有提出明确的对外战略。1993年1月,克林顿才较清晰地描述了美

国外交政策的三项指导原则,即维护经济安全、军事安全和推进民主。1993年9月,首次向 全世界推出了“扩展战略”。由于受到批评,1994年7月,美国政府正式提出“参与和扩展战 略”,它的核心是确保21世纪仍然是美国世纪,建立美国主导的国际新秩序。具体措施包括 :第一,在政治上,把扩大西方民主提高到战略地位上,以那些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国家为 重点,促其向西方民主制度转变,巩固原苏联、东欧和拉美各国新生的“民主政权”。突出 美国外交中的“软因素”,同时,推行“一个超级大国主义”,把谋求美国对世界的“领导

地位”和维持联盟关系结合起来,全球战略重点仍在欧洲,但防范的主要对象是地区性大国 ,防止任何地区性大国崛起成为新的超级大国,挑战美国的全球利益。在欧洲推动北约东扩 ,对俄罗斯既给一定援助又严加防范,防止其东山再起。在亚太,加强美日、美澳、美新、 美韩的双边安全同盟,对华奉行接触政策,预防性地遏制中国。在拉美,利用矛盾,加强控 制。在中东,继续支持以色列,推进和平进程,对伊拉克等国严加防范打击。第二,在经济 上,加强七国集团尤其是美、日、欧之间政策协调;利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贸易组织 和世界银行等,推动全美洲经济自由化,重视占领新兴市场和确保能源安全并提到战略高度 。第三,在军事上提出“塑造”、“反应”和“准备”三位一体的军事安全战略,即“帮助

塑造有利于美国利益的国际安全环境、随时对危机作出反应和为应付未来挑战做好准备”。 因此,要求在对美国至关重要的地区,保持美国海外军事存在,加强与盟国的军事合作,努 力削减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通过展示武力、干预行动等手段来遏制侵略;保持 强大军力,“同时打赢两场大规模地区性”战争。另外,还强调质量建军,通过配备现代化 装备、改进作战手段来提高军队作战能力。

2001年小布什上台以来,奉行单边主义政策,追求单极世界,宣布退出《反导条约》, 进行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研究和试验。“9·11”事件后,把防止美国本土遭受重大袭击作 为首要目标,并以各国对此的态度作为判断敌友的标准,被称为“布什主义”。他还先后提 出“先发制人”、“预防性打击”即“进攻性防御”等理论。2003年3月,美国未经联合国同

意即对伊拉克发动战争,引起包括法国、德国、俄罗斯、中国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人民的 反对。

4、西欧、日本的外交政策

(1)战后西欧对外政策。战后西欧对外政策的发展经历了几个主要阶段:

20世纪50年代追随美国反苏反共。当时欧洲国家在经济上和军事上离不开美国的帮助, 因此,在外交政策上惟美国马首是瞻,在一系列重大国际问题上,英法等国完全站在美国一 边。

20世纪60—70年代寻求独立自主、联合自强。法国的戴高乐主义、联邦德国的“新东方 政策”和欧共体的洛美协定是最突出的例证。

戴高乐主义核心是捍卫国家主权,维护民族独立,恢复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大国地位。 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反对美国在联盟中的霸权,谋求法国独立地位。争做核大国,1960 年核试验成功。第二,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体系。第三,改善同苏联东欧国家的关系 。第四,主动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第五,积极推进欧洲联合,提出“欧洲人的欧洲”口号 。

“新东方政策”是1969年前西德勃兰特政府上台后推行的一条旨在与苏联、东欧缓和的 外交政策,主要内容是:放弃主张东西方对立的“哈尔斯坦主义”,宣布在加强与西方合作 的同时,争取达成与东方的谅解,承认战后欧洲各国的现有边界,改善与苏联、东欧的关系 ,承认东德是一个独立的主权国家,表示愿意实现两德关系的正常化,并表示以和平方式谋 求德国的统一。戴高乐和勃兰特的成就在于集中概括地反映了西欧要求独立发展的政治倾向 。

《洛美协定》是1975年2月28日欧洲经济共同体九国同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地区46个

发展中国家在多哥首都洛美签订的经济贸易协定,称为《洛美协定》。其主要内容是:非、 加、太地区签字国的全部工业品和94。2%的农产品可免税不限量地进入欧共体成员国,欧共

体成员国向46国出口时只享受最惠国待遇;欧共体建立稳定出口收入基金,以补偿46国12种

初级产品出口下跌造成的损失,欧共体5年内向这些地区的国家提供42亿美元的经济援助。洛

美协定明显地有利于非、加、太地区46个发展中国家。后来,欧共体曾3次续签洛美协定, 直到2000年被新协定所取代。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西欧一体化进程加快。1991年底马约的签订,确立了经济与货

币联盟、共同外交与安全政策、司法与社会政策合作三大支柱,使欧洲一体化跃上了一个新 台阶。当前,欧盟正积极争取成为世界的重要一极。为此采取的主要措施有:积极使欧盟东 扩,推进南下战略;实施“新亚洲战略”;改善和发展对华关系,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的、 平等的伙伴关系,对俄罗斯奉行“既合作又防范”的政策。

(2)战后日本的外交政策。战后日本外交大体分4个阶段:

战后初期的“追随外交”。当时日本被美国占领,丧失外交权。当务之急是争取美国支 持,重返国际社会。1951年9月,签订片面和约,恢复了主权国家地位。1951年和1954年同

美国签订《日美安全条约》和《共同防御援助条约》,驻日美军合法化,并组建日本防卫力 量。1956年12月,加入联合国,此前,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实行“经济外交”。此时,日本经济进入高速增长时期,但

国内资源稀缺,岸信介政府提出“经济外交”口号,即在美国庇护下以经济力量为手段向外 发展,达到发展经济、培育国力的目的。经济外交的重点是东南亚。日本通过战争赔偿、贸 易、投资等向东南亚实行经济渗透。同时还不断加强与美欧的经济交流。

20世纪70年代初,随着经济实力增长,推行“多边自主外交”。当时,面对中美关系正 常化,石油和美元危机的冲击,美国战略收缩及调整亚洲政策,日本田中内阁改变了向美国 “一边倒”的政策,走“多边自主外交”路线。具体内容是:以日美同盟为基轴,借助中国

,抗衡苏联,1972年9月,中日两国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978年8月签订了《中日友好和平条

约◇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联系,如制定了“新中东政策”,多方开展对中东、东南亚 和非洲国家的经贸联系与合作。

20世纪80年代以来,日本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开始“政治大国外交”。1981年5月, 铃木首相访美关于“第三次远航”的谈话是个标志,紧接着1982年中曾根内阁公开举起“要 做政治大国”的旗帜。此后,历届政府都把“政治大国”当作对外政策的主要目标。为此, 日本作了一系列的努力:调整经济发展战略,实行“科技立国”代替原来的“贸易立国”, 增强日元的国际货币职能;扩充军费,由“专守防卫”转向“攻势防卫”,坚持“西方一员

”的基本立场,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关系,稳定,发展中日关系,继续与苏联对抗,同时不 放弃对话。

冷战结束后开始全力推进“积极进取”外交,加快向政治大国迈进,“政治大国外交”

有新发展,主要表现在:提出以美日欧三极为主导形成世界新秩序,利用日美政治军事同盟 与国际维和行动这两个框架实现军事大国化,加强军事力量,日本军队装备是亚洲最先进的 ,简军事开支居世界第二,仅次于美国,在法律上制定国际和平合作法,积极突破向海外派 兵的禁区,并且还与美国签订《防卫合作指针》,把“日本有事”改为“日本周边有事”,

为日本今后介入地区争端埋下伏笔;积极开展联合国外交,为争取挤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 事国做准备;调整和改善与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在发展中日关系的同时,防范中国的倾向 在加强,日俄关系有所突破,双方达成暂时搁置北方领土问题,加强经贸合作的协议,但进 展缓慢。日本实现政治大国目标,既有许多有利因素,又有许多不利因素,根本问题在于它 实行什么样的政策,能否正确处理大国关系,能否正确对待世界人民维护和平与促进共同发 展的愿望,能否正确对待曾经发动过侵略战争的历史。近年来,日本国内屡屡出现否定侵略 历史的言行,有着多方面的原因。

本文TAG:资本主义  当代  对当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当代资本主义本质是什么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