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预留广告位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精选33篇)

分类:心得体会 日期:2024-01-22 20:01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精选33篇)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

  张定宇,一个平凡的人,她就在做着不平凡的事,她是武汉市金银潭医院的一名院士,术治病人时全为正和危重症患者,院长张定宇隐瞒自己渐冻症的病情,顾不上感染,新冠病毒的妻子,步履蹒跚的与时间赛跑,只想与患者多赢一秒,他说能帮助到别人,觉得很幸福。

  同样的,还有一位叫张桂梅的女士,她是一名教师,和旁人不同,他在山村支教张桂梅说许生比我幸福就足够了,见效12年,云南丽江华坪女高1000多名女生走出大山上大学,与此同时,校长,张桂梅的身体每况愈下,学生能够为社会做贡献,觉得自己这一生,没有白费,而在他辛苦支教的这一生,他一共走过11万里的家访,路在崎岖的山路上,他摔断过肋骨,发过高烧,你昏倒在路上,他甚至把别人捐给他个人的钱拿来资助学生,累积100万元,全部捐给了贫困山区的学生,这才是值得我们学习和敬仰的人。

  美好生活来之不易,盛世当下,我们更应该追思那些为社会做出贡献,甚至将自己生命献出的人。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

  春节档的电影可以不看,但昨晚播放的“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一定要看,和家人孩子一起看。

  电影是从生活中虚构出来的故事,而这一场人物颁奖盛典是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也是我们的真实生活,这十位人物就是我们身边的你我他,每个人担负的责任不同,做的具体事情不一样,背后的精神是一样的:爱岗敬业、善良勇敢、顽强不屈,坚定不移、奋斗不息……正如节目最后习近平总书记所说:“平凡铸就伟大,英雄来自人民,每个人都了不起。”

  他们的事迹有的壮烈、有的平凡,但都是那么伟大,因为每一位人物,都尽己所能,充分地发光发热,温暖人间,感到值得。

  身患绝症、争分夺秒守护患者的张定宇院长让人敬佩;拿命在践行让女孩受高等教育能改变三代人命运初衷的张桂梅令人感动;为病人提供抗癌厨房的万佐成、熊庚香夫妇给人温暖……

  在抗洪抢险中牺牲的年仅36岁的陈陆和失去他的家人却让人心疼,就像20__年3月30日,在四川凉山森林火灾中壮烈牺牲27名森林消防指战员一样,他们的身影永远定格在了那一次救援中,他们好像也只是在做一份工作而已,可这份工作却随时可能夺去自己的生命。

  不仅仅是每一次任务要冒生命危险,平时也不可能过上“岁月静好,现世安稳”的生活,他们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家人,陈陆一年300多天住在大队,一个月跟家人团聚一两次,从结婚到他最后一次执行任务,他甚至没有陪妻子和孩子过过一次春节,他办公桌上一辆崭新的消防车模型,也永远没有机会亲手送给儿子了。

  陈陆的妻子王璇来到现场,当主持人问她用了多久才接受陈陆已经离开的事实,王璇说:“到现在都接受不了。”可能她永远都接受不了,现实中她作为孩子的妈妈,作为四个老人的女儿儿媳,她要承担多少啊?她要安抚孩子,安慰老人,自己的悲伤可能只敢在梦里释放吧!陈陆走了,他的家人们要怎么走未来的路?

  对于这个岗位来说,他是一个可以被替代的角色,对于家人来说他就是。可是如果所有人都这样想,都不愿意去做那个可以被替代的角色,去扛起那些不知什么时候会砸下来的意外,不知有多少人会在意外中失去自由或生命。

  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遇到危难的时候,总有这样的英雄挺身而出,这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体现。”

  这些消防官兵们就是挺身而出的英雄,同时他们也都是父母的儿子,妻子的丈夫,孩子的父亲,可他们成年在岗,日夜守护着国家和人民,在家里更多的只是一种精神上的在场而已。战争年代他们响应“没有国哪有家”的号召冲在第一线,和平年代他们依然“舍小家顾大家”。感谢所有担起这些角色,在危难中挺身而出的英雄,他们当之无愧是任何时代“最可爱的人”。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3

  学习黄文秀同志的先进共产党员事迹让我深刻体会到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思想作风之源,思想作风是党性修养之流,只有正本清源,才能源远流长。进入新时代,作为一名党员,如何进一步增强服务群众的自觉性,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我们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要体现在勤奋学习上,党性修养是增强党性、保持党的先进和纯洁性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党所肩负的历史使命的现实需要。只有通过学习,加强自身修养和党性锻炼,才能打牢思想基础,正确对待名利、地位,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地位观和利益观,真正做到大是大非不糊涂,坚持原则不动摇,永葆共产党员本色。

  要体现在廉洁自律上,工作中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只能用来为人民谋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绝不能以工作之便去谋取私利,绝不能拿原则去做交易,更要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自重、自省、自警、自律;要做到不徇私情,自觉接受方方面面的监督,带头做令行禁止的表率,带头发扬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精神,使自己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浩然正气、昂扬锐气、蓬勃朝气,秉公办事。坚决抵御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范工作圈,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

  要体现在为民服务上,党性修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性修养的重点有所不同。我们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只有始终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围绕群众最现实、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多办实事、多解难题;要心系群众,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解人民群众之所难,做群众的“贴心人”。

  我们在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发党员挥模范带头作用,在工作姿态上争先恐后,精神状态上勇当先锋,品德上先人后己,才不愧对入党誓言。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4

  感动中国感动你我

  如果问过去这十来年,中央电视台原创了哪些成功的电视品牌,我想《感动中国》一定可以名列前茅,甚至排名榜首。《感动中国》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打造的一个“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的主旋律精神品牌栏目,多年来坚持鲜明的价值导向,彰显了深切的人文关怀,在社会上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我们从“感动中国”收获了什么

  《感动中国》是一种呼应,它呼应的是人们心里本来就有的向善之心。《感动中国》的两个多小时,对于每个普通的观众来说,可能意味着无法被擦干的泪水,或者是心灵的一次净化。但对于这个社会与时代来说,《感动中国》的走红意味着什么?

  诗人顾城曾说: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在感动的同时,我们有时是不是也该有点儿愤怒。我们要做的和该做的事还很多,只有感动、愤怒都不够,我们必须擦干眼泪后行动,站到一个又一个曾经感动过我们的人身后,然后愤怒才会真正减少。

  看感动中国,最吸引我们眼球的还有里面的颁奖词,这些颁奖词语言凝练,富有文采,魅力十足;精华浓缩,内涵丰富,短小精悍。我们读之,品之,手不释卷。我们仿写,撰写,受益匪浅,这又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感动,真的有用吗?

  感动,无用!是的,感动不能改变什么,行动才有用。很多像《感动中国》一样优秀的电视作品,都在传递一个思想——利他,是境界的利己。

  每一年,《感动中国》的那些年度人物,都带来一种启示、一种力量。今晚,谁将让你落泪,谁将动你心魄。感动中国的典范,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行动起来才能凝聚力量,向上,更好,创造未来!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5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昨晚落下了帷幕。这十位平凡之人的不平凡之事,让我们感动,令我们震撼,一个个感人的事迹敲击着我们心灵最深和最柔软处,发出动人的感动之声。《感动中国》,它使许多人热泪盈眶,它谱写了真、善、美的乐章。我相信,只要看了《感动中国》,每个人都会有所感悟。20xx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王继才、王仕花夫妇,他们的故事使我感动。

  江苏灌云县开山岛位于我国黄海前哨,面积仅有两个足球场大小。1986年,26岁的王继才接受了守岛任务,从此与妻子王仕花以海岛为家,与孤独相伴,在没水没电、植物都难以存活的孤岛上默默坚守,把青春年华全部献给了祖国的海防事业。

  这是多么的伟大呀!向王继才、王仕花夫妇致敬。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6

  8月19日,距离安徽巢湖出现150年未遇的历史高水位已过去了近一个月,20余万名紧急转移的群众陆续返回家园。

  在合肥市庐江县鲍井新村,孕妇解启霞觉得,暴雨持续时的恐惧、洪水围困时的绝望,都在慢慢淡去,但对于她和更多村民,有一种疼痛却愈发深刻——他们再也见不到陈陆了,那个冒着大雨把他们从洪水中救出来的消防员,那个为了救更多人而消失在洪水中再也没回来的消防员。

  7月22日,庐江县防洪大堤决口,县消防救援大队政治教导员陈陆奋不顾身带队冲入洪水,为救援被困群众不幸牺牲,年仅36岁。

  初心

  暴雨之中,陈陆只给解启霞和许许多多被救出的人留下了一个模糊的模样。解启霞说,她始终记得,陈陆有双特别有力的手和沉稳洪亮的声音。

  合肥市蓝天救援队队长苏琴忘不了,陈陆一共朝她吼过两句话:一句是“我打头”,另一句是“快掉头”,那是陈陆遇险时,朝后面跟随的4艘救援艇大吼的最后一句话。

  奋战96小时、转移救援出2600多人,这些数字是陈陆牺牲之后才有的统计。但陈陆的父母、妻子和战友们都知道,这些数字就是陈陆心中“火焰蓝”应该做到的事情。

  父亲和外公都是军人,20__年7月,陈陆如愿加入他最向往的消防队伍。他坚持去往条件最艰苦、位置最偏远的基层单位,一扎根就是15年。

  20__年消防队伍改革转制之际,本可以选择转业去地方单位的陈陆选择了在消防岗位坚守。“换装那天,陈陆掉眼泪了。他说‘我还想继续在消防干,很热爱消防职业,它很神圣,很伟大’。”妻子王璇泣不成声。

  从“橄榄绿”到“火焰蓝”,陈陆的一片灼灼初心从未更改过,他将自己的生命,用最纯净、最炽热的方式,为他热爱的人民群众,一直燃烧到了最后。

  誓言

  “我志愿加入国家消防救援队伍,对党忠诚,纪律严明,赴汤蹈火,竭诚为民,坚决做到服从命令、听从指挥,恪尽职守、苦练本领,不畏艰险、不怕牺牲,为维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贡献自己的一切。”

  这是陈陆选择留在“火焰蓝”那天的誓词,也是他曾无数次带着新消防员,一遍遍宣读的誓词。

  这不是陈陆第一次为了誓言舍生忘死。20__年合肥遭遇50年一遇雪灾,陈陆带队在雪灾一线奋战救援48小时,脚趾严重冻伤,险些截肢。同年,他又主动报名去汶川地震灾区增援,双腿被毒虫叮咬起泡流脓,他咬牙拖着伤腿,背着30多公斤的破拆器材,连续10天在震区救援。

  20__年庐江县遭受洪灾,陈陆连续奋战35小时,带队营救和疏散群众2400余人,自己却当场晕倒,经过2个小时的抢救才脱离危险。

  _年3月,庐江县突发山火,不值班的陈陆穿着便装直接赶赴火场,长时间暴露在沼气里救火,胶靴被烧穿,双腿被高温烫伤。

  陈陆15年中曾在救援一线1次病危、2次晕厥、8次负伤。他用一次次奋不顾身,描绘出了“救民于水火,助民于危难”是怎样一种模样。

  传承

  7月28日,确认陈陆牺牲后的第三天,合肥市消防救援支队收到陈陆父亲陈立山写来的一封信:“长江、淮河流域的防汛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希望把主要精力放在当前防汛抗洪的大局上,不要为陈陆的后事牵扯太多的精力。”

  如果忠诚、热爱和奉献可以传承,那么陈陆的这些特质,是从三代党员和军人家庭的血缘里传承入骨的。

  陈陆在牺牲前还接到父亲发来的短信:“抗洪形势非常严峻,关键时期你应坚守在抗洪前线,最近就不要回来了,确保全员安全。”

  母亲陆红在悲痛中仍然在说,不管怎么样,陈陆带的队员们安全回来了。

  “陈陆总说‘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人都衣食无忧,我不用讲吃讲穿。父亲说过,党员、军人,要清清白白,干干净净’。”王璇说。

  热爱基层,把每一个基层消防员当作家人,把奉献和牺牲当作使命职责,是陈陆在消防队伍中传承下来的“基因”。

  为了确保能够随时带队出警,陈陆在办公室一角隔出一个狭小的空间。没有窗户,没有卫生间,陈陆就在这里一住5年。

  庐江大队消防员徐廷超说,陈陆办公室的灯光,“永远是等最后一辆消防车进库的刹车声响起才会熄灭,那是队里每个人都习惯的温暖”。

  在陈陆的办公桌上,一个崭新的消防车模型还静静地立在那里。那是陈陆给4岁儿子特意准备的礼物,是一个消防员父亲一个多月没能回家,想给儿子的道歉和补偿;那也是一个受到父亲影响,将来想做消防员的儿子,最想要的礼物。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7

  今天,我观看了“20xx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我看了之后,心里深受感动。

  在今年的感动中国人物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朱敏才,孙丽娜夫妇和“炎黄”张纪涛。

  朱敏才,是中国外交官一位风度翩翩的一位官员,他在地球奔波,工作期间到了不少的城市。等到他退休后,人们以为朱敏才会回到北京,像老人一样与老伴过上安逸舒适的生活,但现实却不是这样。在一个特殊的机遇后,朱敏才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与老伴孙丽娜一起当起了一名乡村教师。他们一起在教师这个岗位坚持了十年,期间帮助了许多孩子,他们的出现,使许多孩子改变了命运。但是,在这个时候,朱敏才老师因劳累过度而倒下了……他得了脑出血,倒在了教学的路上。幸运的是,在妻子和学生们的期待下,朱老师战胜了死神,可他清醒后,却还惦记着上课。这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啊!感动中国给予朱老师和孙老师五个字:为霞尚满天。是啊,他们宁愿为了乡村里的小孩子能学习,放弃了安逸的生活;他们宁愿住在丑陋的房屋,也不愿住豪华的房子……他们是为了什么?他们是为了让更多山区孩子走出大山,取得好成就!

  在某个城市里,“炎黄”是大家熟悉的一个人的名称,但大家却也不知道他的名字。他常常出钱资助幼儿园、敬老院等机构。他使用“炎黄”这个名称来掩盖自己,自己却默默地资助他人。他的真名叫张纪涛。他与妻子住在一栋普通的房子中,他在暗地默默将自己的钱毫不吝啬地捐出,张老人一生也不知道捐赠多少人,多少个机构了。感动中国给予了他五个字:涓涓见沧海。

  我看完后,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以及对这些伟大人物的敬佩。如果没有这些默默为社会奉献的人,如果没有这些舍己为人的人,如果没有这些不求自身幸福,只求他人幸福的人,我们的社会将没有了生机,没有了希望。这些伟大的人,我敬佩你们!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8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终于开播了,我们和王老师分三个时间段看完了这部感动人心的片子,当我看完后使我感慨万千。

  我是一位很容易被感动的小男孩,我看的这十个人里,几乎我每次都会热泪盈眶,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周月华和艾起。

  周月华从小就落下残疾,但是这并没有阻碍她的生活,她通过自己的努力,最终使她实现了当医生的梦想。为了给村里人看病,她每天不得不拄着拐杖到病人家里,她走过了无数的风风雨雨,并遇到了艾起,从此他们二人相依为命,每次当她要看病时艾起都会心甘情愿的背她,无怨无悔。就是这一对普通的夫妻顷刻间感动了全场一千多人,我也泪流满面。《感动中国》给予他们的评价是:清香传得天心在。

  除了周月华,还有一位值得我们小学生学习。她叫何玥,是一位心地善良的小姑娘。在一次地震中,何玥把自己所有的零花钱都捐了,并且还闹着父母捐了一个月的工资,但是她却被诊断出有心脏病,只能再活三个月。她对父母说死后要无偿捐献器官,最终他的肝脏救助了四名儿童。《感动中国》给予她的评价是:何处春江无月明。

  看完后,我热泪盈眶,为什么上天要把这么多善良的人的生命一一掠走,为什么不能让她们长久的生活着,让她们再多做一些好事,让我们的家园变成美好的人间呢?但是她们虽然走了,给我们留下的是精神,我们要把这种精神永远传递下去,使我们的家园变得更加灿烂辉煌。我也要像他们一样多做好人好事,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让我们一起努力吧!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9

  提到中国体育”三大球“最佳团队,不得不提的就是中国女排。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中国女排就是中国球迷的骄傲,如今中国女排再次入围”感动中国“评选名单。这也许是在整个名单中最没有争议的奖项获得团体。

  中国女排在特殊时期撑起了中国的民族自尊心

  上世纪80年代,祖国的国力尚不十分强盛,在那个特定的时期,中国女排几乎是唯一一支能够给中国体育迷,给全中国人民带来民族荣耀的集体队伍。”女排精神“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女排姑娘们,也激励着整个民族努力向前。

  郎平是中国体育界活着的传奇

  在中国女排,乃至世界女排界,郎平指导都是传奇人物。她是中国女排的精神象征,也是活着的传奇。在郎导的身上,我们能够看到中国女排精神的传承,也能够看到作为一名主帅敢于担当,勇于任事的精神。”铁榔头“是中国女排的领头人,也是中国女排永不放弃,永远争胜的精神源泉所在。

  屡陷低谷却最终重返巅峰,中国女排不仅仅因为成绩才感动中国

  如果我们为中国女排献上”感动中国“的奖杯仅仅是因为近些年来中国女排再次回到巅峰,仅仅把这座奖杯作为中国女排夺冠之外,锦上添花式的褒奖,那只能说明我们对于女排精神没能领会精髓。没有一支团队能够长盛不衰。中国女排的精神不是赢得冠军,而是明知道不会赢,也要竭尽全力,为最终的目标竭尽全力。有了这样的精神,纵使女排暂时陷入低谷,也定然能够重登巅峰。

  中国女排在国庆节用冠军为祖国献礼,但中国女排能够感动中国,绝不仅仅因为她们夺取了冠军!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0

  他伟大而又平凡,他用自己的双手,用自己的善良,用自己的大爱,赢得了亿万人民的敬重,他就是20xx年度“感动中国”颁奖盛典中烟台招远的92岁老人――刘盛兰。

  听到名字,还以为是一位老奶奶呢!其实他是位老爷爷。刘盛兰一生贫苦,晚年一直靠拾荒为生。他住着破旧房子,吃着最简单的饭菜,却靠着省吃俭用,坚持捐资助学20xx年,捐出善款10多万元。在他的资助下,100多个孩子完成了学业。刘盛兰爷爷,白白的头发稀稀疏疏,常常戴着个破帽子,每天走很远的路去捡垃圾。他有过一段短暂的婚姻,但后来还是散了,从三十几岁开始,他就一个人生活,他那粗糙的手,泛红的血泡,却扛起来了100多人的命运。其实他每月的收入不超过50元,却资助一个个学生上学,从73岁开始,一直到他不能再动。对他来说:“剩下每一分钱才是最重要的。”二十几年他没有吃药,没有一件新衣服,每天吃的是从垃圾里捡的饭菜,和邻居给的吃食。就是这样一个人,谁能想到他在二十多年来资助了一百多名学生上学。捐款多达十几万。他90岁那年过生日,他资助过的学生都聚到一起,陪他过生日。那是他二十多年来吃过最好的饭菜。哪怕风烛残年,也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是啊,我们应该向刘爷爷学习,学习他的坚持不懈,学习他的真诚善良,学习他的无价大爱,更要学习他的崇仁厚德。

  想我们现在,都生活在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家庭里,从来不知道要节约,看到别人有什么高档或是好看好玩的东西就嚷嚷着要;不愿意帮父母做家务;学习不用功,还常惹老师同学麻烦……这些习惯真的`有些糟糕。看了《感动中国》,我深深地被刘盛兰爷爷感动了,我决定从现在开始珍惜美好的生活,刻苦学习,乐于助人,成为社会有用之人,为祖国的美好未来添砖加瓦作贡献。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人并非为获取而给予;给予本身即是无与伦比的欢乐;对人来说,的欢乐,的幸福是把自己的精神力量奉献给他人。

  奉献,是人的一种多么高尚的精神,是一种多么高尚的情操!俗话说得好,“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在一个冰冷冰冷的冬天,寒风刺骨,连人也不敢出门,我真怪老天爷,今天这么冷还让我上学。我匆匆地吃了早餐,背着书包出门去了。在路上,阵阵刺骨的寒风迎面而来,我只好硬着头向前走。在不远,一根大竹把我拦住了,我陡然停止,闷闷不乐地顾视前方。只见离大竹不远有一位清洁工正毫无怨言地为人们挖通前几天被堵塞的‘臭水渠’。他挨着冷,忍受着恶心的臭味,用一双差不多被冻僵的手紧紧地拿着铁铲,然后用力地把铁铲插进了被堵塞的‘臭水渠’里,再把铲起的垃圾倒到旁边的桶里……突然,大事不妙,‘臭水渠’里面被塞实了,用铁铲铲不行,用夹子夹不行,那位清洁工只好戴着手套下去挖。她下倒了‘臭水渠’,冰冷的水像一支支利箭直刺他的脚。她忍受着疼痛,仍吃苦受累地挖!行人看见了也热心地走过来对清洁工说:“小刘,别再挖了。天这么冷,你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人来替你挖就行了,何况这工作又不是你负责的,你就快回去休息吧!”“咦!这是怎么回事?这工作不是他负责的?那他这么辛苦来做这干啥呢?”想着想着,我不由自主地被他那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便情不自禁地走到他身旁,轻声细语地对她说:“叔叔,别再挖了!你就叫几个负责这工作的清洁工来挖吧!快回去休息吧!”只见他抬起头,气喘吁吁地对我说:“我决不会回去休息的,我一定要把这条‘臭水渠’挖通。”看着他那倔强的样子,我只好无可奈何地上学去了。

  过了几天,我们住的一带地方终于能通水了,大家也高兴得不得了。不知何时,那位清洁工在刺骨的寒风中辛勤工作的背影模模糊糊地浮现在我的眼前。

  他的言行深深的教育着我,影响着我——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2

  “92岁高龄依然为乡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成长奔波着,叶连平老师是我们的榜样。”9月9日,记者在新市初中采访省模范教师王克兵时,他由衷地赞叹道。

  “学习叶连平,关键是学习他追求教育的信念和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句话王克兵有自己深刻的理解:这是对教师一种崇高的褒奖,其实也是一种鞭策和警醒。王克兵说,自20xx年前走上讲台的第一天开始,无论是做班主任,还是当学科老师,只要走进校园,走进班级,和质朴的农家孩子在一起,就能体会到教师职业的快乐。

  新市初中目前有700多名学生,其中留守未成年人占一半左右。这些孩子的父母常年在外务工,有的一年和孩子见不上一两次面。“作为老师除了传授他们课本上的知识,还要承担起家长和孩子间丢失的‘亲情和心灵沟通’这一环。留守儿童心灵一般比较敏感和脆弱,一些孩子因为一些原因会出现跟不上趟或者掉队。”对此,他采取的办法是,尊重孩子,和孩子平等交流,树立他的自尊心,让他的心回归校园,回到小伙伴们中间来。王克兵任教的班级内有一半学生家庭情况特殊,有些孩子敏感、自卑,有些孩子性格怪异,王克兵除了在学习上鼓励他们,总是寻找机会耐心地开导他们,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他在自己任教的班级和每一位家长建立微信或者QQ联系,及时和家长沟通孩子在学校的学习生活情况,每年趁春节期间家长们回乡过年之机,和他的同事们走访家长,和家长们一起担负起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学校是立德树人的净土,孩子进了校园,我们就有了责任和义务,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王克兵说。

  教学之余,王克兵善于反思,勤于动笔,其撰写的教育教学论文、随笔,有10多篇获省市区一、二等奖,还有多篇和他人结集出版。20xx年,他代表马鞍山市参加安徽省历史学科优质课大赛,荣获省一等奖,他还先后荣获安徽省最美教师、安徽省模范教师称号。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3

  有很多人,会对始终如一的爱情充满向往。然而现实残酷,有太多的变故,导致一对又一对深爱的情侣,各奔天涯。苏炳添就拥有一份令人艳羡的爱情。苏炳添在小学的时候,就暗恋同班的班花:林艳芳。那时候林艳芳长得极其漂亮,苏炳添却瘦瘦小小的,学习成绩也是倒数,林艳芳看不上他。上了初中,苏炳添始终不改对林艳芳的执着,每天都要缠着她。忽然有一天,苏炳添转学去了体校,没有人再给林艳芳上课扔小纸条,给她讲无聊的笑话。林艳芳觉得很寂寞,很想念苏炳添,所以答应了他的追求。

  后来苏炳添起早贪黑训练短跑,林艳芳也要为了升学而努力,两人只能通过书信交流。有时候,相见不如怀念,两人从书信到手机,始终对彼此忠贞不渝。苏炳添也是个内敛的人,从市冠军到省冠军,到全国冠军,亚洲冠军,世界冠军。苏炳添始终如一,对林艳芳爱慕不已。苏炳添除了训练,每天向林艳芳汇报去了哪里,做了什么,给了她很多安全感。林艳芳则成了苏炳添背后的女人,尽管很多时候只能在电视上看到他。

  20__年,苏炳添26岁,却和林艳芳已经相恋16年。他们终于也结束了十几年的爱情长跑,步入婚姻的殿堂。

  20__年,林艳芳产子,苏炳添却因为比赛,错过了人生最重要的时刻。林艳芳没有怪他,反而理解他的辛苦。

  几十年的理解和坚持,也正是他们修成正果的关键。亦如苏炳添在赛场上的坚持,才使得他创造历史。

  苏炳添是中国人的骄傲,因为他的身上,有着中华民族的谦逊和持之以恒。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4

  4月23日,“追梦火焰蓝”网络主题宣传活动记者一行走进四川省成都特种救援大队,见证森林消防队员的日常训练,切身感受到他们面临火情时不畏艰险、勇敢担当的坚韧品质。  “9天9夜没有洗过脸,累了就在山里睡,靠指南针判断方向”这些看似电视节目中的极限生存挑战其实是每个森林消防员的日常。  熊熊烈火锻造坚强意志  20__年入伍的何知宏,如今已经是成都救援大队中一名富有经验的森林消防员。第一次进入火场的他带着兴奋带着恐惧一心想往前冲,现在的他多了些冷静和成熟。  何知宏介绍说,森林火情可以站在远

  处先行判断情况,依据烟的颜色即可判断火势大小,泛黄的浓烟,意味着火势情况严峻,火场燃烧程度较大,无法靠近。如果现场是青烟,则说明是烧过之后的景象。  面对熊熊燃烧的森林大火,心里是否会惧怕?何知宏坦言,森林灭火需要专业知识积累,第一次上火场内心还是有些怕的。他说,最难熬的不是火势的大小,而是扑火会耗费大量体力。森林消防不同于城市救援,全程需要背上数十斤的装备。在奋战中遇到体力透支的情况,何知宏表示,他也会想到放弃,那种身体的疲惫感、腿脚都在抽搐都让他感觉很无力,那个时候只能自己给自己

  做思想建设,扑火现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任务职责,他只有告诉自己坚持,前进,继续战斗。  西南林区地形复杂,有川西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横断山脉等,林区里风向极易多变,森林可燃物类型也复杂繁多,再加上高山峡谷,一旦发生森林火灾交通不便,难以扑救。  据报道,今年3月27日,四川冕宁县河里乡三联村发生森林火灾,凉山州森林消防支队、成都森林消防大队、冕宁县专业扑火队以

  及应急民兵共783人在火场进行扑救,何知宏说,自己参与了那次扑火灭火,在扑火现场连续奋战了9天9夜。  草行露宿铸就担当精神  其实森林防火灭火只是中国消防应急救援任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转制后的森林消防队员们不仅担负着森林防火灭火、保护森林资源的任

  务,同时还需要与地震、洪水、泥石流等诸多自然灾害作斗争,以及承担着处置重大交通事故、安全生产事故等公共安全事件的职能。  20__年10月11日凌晨,西藏自治区昌都市江达县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白玉县境内发生山体滑坡,阻断金沙江干流形成堰塞湖。甘孜支队出动300人,兵分两路前去救援,20__年入伍的罗斌杰也参与了当时的行动。他说在山上连续奋战15天。亲眼目睹金沙江溃流凶猛地将左右沿线建筑全部摧毁。在山上高处过夜时听到半夜江水洪峰过境,“轰隆、轰隆,像打雷一般”。 但面对桥塌了、路毁了,他们仍需时刻坚守。罗斌杰说,“我们是森林消防员,遇到灾害,就应该始终走上第一线。”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5

  今天下午第四节课,我们班的班主任王老师带我们观看了20__感动中国,到现在还让我难以忘怀。

  首先讲述的是一位磨刀老人的故事,这位老人名叫吴锦泉,他的家住在农村,自己家有一片小菜地,种的菜也就够自己吃,他家境贫寒,自己靠磨刀赚的钱也就是一元一元的硬币,他都积攒下来放在一个袋子里。谁也不知道这位老人会做出这样的举动:在四川汶川地震的时候,这位老人立刻回到家,取出自己辛辛苦苦攒了一年多的一千多元钱,毫不犹豫地捐给了灾区。可能大家会说一千多元钱算不了什么,可是对于这样一位贫穷的老人来说这是个很大的数字,更何况这些钱是他省吃俭用省下来的,是他磨了上百甚至上千把刀所攒下来的,这种精神是多么值得我们青少年学习啊!

  还有一个让我很感动的是张宝艳和秦艳友两个人,他们曾经在一次商场购物时把自己家的孩子给丢了,当时就是他把两个人急哭了,经多方努力,孩子总是在一个月之后找到了,但是这一段经历让他们体会到了丢了孩子家长的心情,于是乎他们自费创办了“宝贝回家”网站。从创办至今,已经有十三万人在这个网站里注册,寻找丢失的孩子,虽然最终找到孩子的家庭只有几千个,但是张宝艳和秦艳友两个人说:“今后还要继续宣传这个网站,还要让更多的家庭团圆”。

  像这样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感动中国节目中还有很多很多,我们是否也应该从中体悟到什么呢?从日常生活中做起,从一个个小事做起,去帮助别人,关爱他人,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这世界就变成美好的人间。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6

  彭士禄院士是“世界核潜艇之父”里科弗访华时,想见而未能如愿见到的中国核潜艇“真神”、中国核电事业“垦荒牛”。

  彭士禄是中国核动力领域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

  中国核动力科学技术发展中(核潜艇、核电站),彭士禄作出了系统的、创造性的技术成就,为中国核能事业的发展做出了独特的不可磨灭的贡献,是核能技术领域卓越的开拓者与带头人之一,在国际核能动力技术界也具有很高声誉,被英国出版的《世界名人录》中年年辑入。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7

  什么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简而言之,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就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无论从事何种职业,要始终牢记自己的职责和使命,其根本是发扬“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有肩负使命、忠诚奉献的廖俊波、黄大年;为保护试点平台而牺牲的黄群、宋月才、姜开斌;八桂楷模黄文秀等许多党员干部前赴后继,为祖国奋不顾身,为人民慷慨献身,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推进党的各项事业不断前进,党员干部在主题教育中要把学习当作提升本领的途径,强化学习提高思想认识,把“初心”和“使命”融入到发展的全过程,贯穿到各个环节,覆盖到各个方面。各级领导干部要带头转变作风,身体力行,以上率下,形成“头雁效应”,力戒形式主义,以好的作风确保好的效果。

  党的初心和使命是我们的情感之根,是我们的出发点,也是我们的归宿。党员干部要在常学常新中加强理论修养,在知行合一中主动担当作为,保持对党的忠诚心、对人民的感恩心、对事业的进取心、对法纪的敬畏心,做到信念坚、政治强、本领高、作风硬,最终实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8

  20__年,苏炳添16岁,在体校里短跑成绩名列前茅。这一年,他代表体校来到省里参加比赛,拿到了60米短跑和100米短跑的季军。苏炳添在体校里一直成绩斐然,但从未在大赛上展示过自己的实力。省里的比赛让他一鸣惊人,体校领导甚至市里的领导,都看到了这匹在赛场上的黑马。回到学校,短跑老师宁德宝当众表扬了苏炳添。

  苏炳添从小为人谦逊,没有因为成绩而骄傲,反而更刻苦的训练。或许这也是他能站在别人到不了的高度,很重要的原因。当别人因为成绩而骄傲,松懈倦怠,苏炳添却不会因此放松自己。

  不久,苏炳添去到香港参加比赛,又一次大放异彩,拿到了100米和200米的短跑冠军。夺冠的那一刻,苏炳添突然想家了。他想把这些年的辛苦告诉妈妈,把拿到冠军的事情告诉表哥。回到家里,表哥亲自迎接苏炳添,并且对他赞不绝口。苏炳添抱着表哥,流下了泪水。

  这些年,所有人只关心他飞得高不高,很少问他累不累。那时候苏炳添只有17岁,却更加坚定了自己跑出好成绩的信念。

  20__年底,苏炳添拜别了体校的恩师宁德宝,来到广东省田径队,正式成为了一名田径运动员。在省队的训练更专业,也更严格。师傅袁国强,是全国短跑记录的保持者,很有威望。因为袁国强从小接受魔鬼训练,他认为严师出高徒,并且对苏炳添寄予厚望。除了每天跑步,苏炳添还要做大量的蹲跳,以此来训练腿部力量。经过一年的训练,苏炳添身轻如燕,拿到了全国60米短跑比赛的冠军。此时他只有18岁,刚刚成年。

  20__年,苏炳添在全国大大小小的比赛中,一共拿到了11块金牌,其中还包含了一块亚运会的100米短跑金牌。苏炳添从小谦虚的好性格,对他有很大助益。他不会因为一次成功,就放弃努力,从而错失了下一次的成功。然而刻苦的训练,带来的不仅是荣誉,有时还会有伤痛。

  20__年,苏炳添因为长期的刻苦训练,受伤无数,身体终于支撑不住,倒了下去。这一年,他只能安心养伤。不过他也没有因此停下脚步。苏炳添意识到,要通过读书来提升自己的思维和灵魂,做一个有深度的人。不得不说,自信是一个人最强大的武器。

  苏炳添从小练体育,也与他学习成绩不好有很大的关系。在拿到了全国冠军后,苏炳添不再怀疑自己。他认为自己不是没有学习的天赋,只是小时候贪玩,没有努力而已。于是他开始刻苦读书,最终考上了暨南大学。

  第二年,苏炳添身体恢复,重返田径赛场。经过短暂的训练,苏炳添在熟悉的赛道上,刷新了60米短跑的全国记录。随后时间里,他在田径赛场上奔跑,中国的田径,也随着他一同奔跑。

  20__年,在国际田径联赛上,苏炳添100米短跑中,成为“超风少年”,夺得了冠军。同年的伦敦奥运会,他又进入奥运会百米短跑半决赛,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人。

  时隔9年,苏炳添又一次创造了历史,并且是整个亚洲的历史。东京奥运会的赛场上,他成为了第一位进入决赛的亚洲人。

  这9年间,苏炳添一直征战在田径赛场上。他无数次刷新了短跑记录,也为中国夺回了无数的金牌。在赛场上倒地抱头,是他独特的庆祝方式。他倒下了,亿万的中国同胞,却因此站起来了。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19

  今天,我在电脑前静静地看完了《20__感动中国》。里面有许多令上千万人感动的人物,观看时,我的情绪也在不停的变化,时不时的落泪。《感动中国》一共介绍了十位令人感动的人,其中有坚守藏区十二年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设身处地为病人着想的吴孟超;托举生命的最美妈妈吴菊萍……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一位无比钢琴师——刘伟。

  刘伟十岁时就失去了双臂,但这并没有将他打垮——他在残奥会上获得了两枚金牌。充满希望的他似乎就快离梦想不远了。可是,厄运并没有就此结束——一场重病让他不能在剧烈运动。希望又一次破灭,刘伟似乎快绝望了。但令任何人都没有想到的是,刘伟又重新站起来,开始学习钢琴,20岁就能达到专业七级的水平!刘伟的事迹震惊了世界,他向世人证明:中国人永远志不残!

  看到他能够重新站起来,我很高兴,同时又想到了自己。我虽然不残疾,但我也不能做到这样。想起我因为自己一点小小的食物就放弃,想起我因为一句话就失望,就觉得这真不应该。既然我的身体无残缺,又有什么理由就可以这么轻易放弃呢?

  当我感慨万千时,耳边响起了刘伟的颁奖词:“当命运的绳索无情的缚住双臂,当别人的目光叹息生命的悲哀,他依然固执的为梦想插上翅膀,用双脚在琴键上写下:相信自己。那变幻的旋律,正是他努力飞翔的轨迹。”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0

  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1981年至1986年,中国女子排球队在世界杯、世界锦标赛和奥运会上5次蝉联世界冠军,成为世界排球第一支连续5次夺冠的队伍。

  中国女排坚定“为国争光”的信念,刻苦训练,顽强拼搏。她们队训练中所造成的苦痛从不叫苦叫累。凭着坚韧的毅力,她们练就了过硬的技术本领,形成了以快速多变为主体、兼备高打强攻的独特风格。中国女排,不屈不挠,克服重重困难,完美地诠释了顽强拼搏、团结奋斗、无私奉献、为国争光的中华体育精神。中国女排夺冠后,五星红旗一次次升起、国歌一次次奏响的场景,让中华儿女热血沸腾。一时间,各行各业掀起了学习女排精神、发扬女排精神的热潮。“团结起来,振兴中华”的口号响彻神州大地。女排精神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象征。中国女排五连冠群体为我国体育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女排精神至今仍然激励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奋发向上,追求卓越。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1

  就这样,周老师留在了桐林小学给孩子们上课。她那种贴心孩子们的教学方式,那种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使孩子们都感到特别的温暖,极大地激发了孩子们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学习效果和学习成绩明显提升。

  有一个智障女孩叫何菲扬,其母亲都要遗弃她,可周老师对她厚爱一层,热心呵护,目前变化较大。民众看在眼里,打心眼里佩服周老师的热心和苦心。

  她时不时的在朋友圈里发一些当地教学的真实情况和感受,却无意引起了在朋友圈的广泛关注和传播,大家纷纷点赞,并用实际行动支持周秀芳。周老师的行动感动了孙绍富先生,他就做周老师的坚强后盾,和周老师结伴而来,然后回到宁波搞组织发动,积极宣传溆浦山区孩子的需要和周老师的爱心支教行动,动员更多的周老师的学生、自己的部下与朋友、和许多爱心人士加入到爱心支教的团队中来。

  当时远在美国洽谈业务的上海阀门厂老总张刚,在微信朋友圈看到昔日恩师周秀芳爱心召集后,完成业务就直奔溆浦南站,专程从上海赶到北斗溪去看望周秀芳。

  “房子的门都关不住,风一刮里面冷得刺骨。并且房子看上去随时都有倒塌的危险。晚上四处都是黑咕隆咚的,看着都害怕。”当张刚看到破烂的校舍、简陋的课桌椅和落后的教学条件,看到年迈却毅然选择在贫困地区支教的老师时,他的灵魂被深深地感动了,他当即决定捐资30余万元重建桐林小学,并配齐学校所有的教学设施。20xx年4月份,桐林弘盛希望小学开始动工了。周老师在当地一边教书,一边监督建设进展。“老师的大爱情怀深深感染着我,作为学生我一定会把这种大爱无疆的精神传递下去。”张刚回去之后,把周老师的事迹告诉了身边朋友和大学同学,有感于周老师的无私奉献,大家决定再在当地捐款建一所希望小学。就这样,你出5万,我出10万,一共凑了35万元。与当地政府和学校联系后,决定修建前进希望小学。去年9月,这两所三层楼高的希望小学全部建成,学生们全部搬进了新校舍。不仅如此,在张刚和他的交大校友的支持下后来又捐修了挞溪小学和凤型小学。

  从个人到社会爱心接力大合唱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周奶奶的支教故事,不断感化着大家,她总是强调,自己的能力是有限的,她只是一个爱心搬运工。在孙绍富和学生张刚的鼓动和宣传下,不少宁波人也纷纷伸出了爱心援手,越来越多的人集聚在周秀芳周围,形成了一个爱心团队,宁波和溆浦也结下了“不解之缘”。很多人通过电话、微博、微信等方式联系到周秀芳,通过她在需要修建教学楼的村级建明亮的教室,通过她找到需要助学的儿童,在她的牵线搭桥下,爱的火焰在溆浦已燃起燎原之势。

  江东区退休教师协会就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该协会会长王焕臣告诉记者,他们知道周秀芳的事迹后,都很感动,就发起了捐助活动。前后共收到捐款25600元,全部买成了书,快递到了周老师支教的地方。

  来凤村地理条件有限,资源不足,学校基础设施薄弱,无法满足师生需要。经过周秀芳的引线搭桥,宁波象山石浦镇中心幼儿园教师傅萃拿出自己教书以来省吃俭用的20万元捐修来凤石浦岑玉希望小学。20xx年10月19日,该学校建成时,傅萃来到了现场,她说,自己也是农村出生,作为一名教师没有什么比看到山里的孩子们拥有明亮的教室、干净的桌椅欢呼雀跃,能拥有一双追求梦想的翅膀而感到由衷的开心了!

  “我要代孩子们向各位好心人深深地鞠上一躬。”在来凤石浦岑玉希望小学建成典礼上周秀芳说,她只是一支爱心助燃剂,将家乡人的爱燃烧到贫困山区,让山区孩子感受到异乡亲人的温暖和深情。据了解,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周秀芳爱心团队先后在该镇牵线建了5所高标准的村级希望小学,让1700多名孩子搬进了新教室,穿上了新校服,背上新书包,有了新文具。并结对帮扶30多位贫困生上学,累计资助达280万元。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2

  每个人的心中总有一颗崇拜的“星”。而我心目中的那颗星,是被称为“亚洲飞人”的中国男子短跑运动员苏炳添。

  苏炳添在亚洲,乃至全世界的田径比赛中都取得过优异的成绩。在20__年8月26日的雅加达亚运会田径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以9秒92的成绩打破亚运会纪录,战胜亚洲各路好手勇夺冠军。20__年2月21日凌晨举行的20__国际田联室内巡回赛中跑出6秒49的成绩夺得冠军。由此看来,“亚洲飞人”这个称号,苏炳添真是受之无愧。

  但我深知,在这些惊人成绩的背后,定有苏炳添辛勤的付出和流下的汗水。

  你瞧,这就是苏炳添在体育馆内训练的场景。他总是先慢跑热身,接着做小步跑,踢腿等准备活动。一切准备就绪,苏炳添换上了钉鞋,细心地用卷尺进行起泡器的调试,随后蹦跳了几下,深吸几口气,来到起跑器的前方,单膝跪地,做好准备。他两只手的大拇指与其他四指呈“八”字,紧紧地压在起跑的白线后,并抬起臀部。大约过了几秒,苏炳添后脚猛地一蹬,像一支离弦的箭般冲了出去。摆臂与抬腿下压的频率越来越快,直到冲过终点才慢慢减速,整个跑步过程令人叹为观止。此后,苏炳添还进行了不同长度的短跑训练,没有一丝马虎,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跑到最好。

  跑步结束,苏炳添拿出一个小型摄像头,上面记录着他跑步时的视频,只见他在观看过程中眉头微微皱起,嘴里还不时嘀咕几句,像是在总结自己跑步时的不足所在。反反复复看了几遍后,压了压腿,训练才到此结束。

  在学校中,我也参加了校内田径队的训练。苏炳添不仅是我崇拜的对象,更是我的榜样,他认真训练,一丝不苟的精神值得我学习。相信经过每天刻苦的训练,我也会取得不错的成绩。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3

  朱丽华,女,1957年10月出生,1994年10月入党,大专文化,现任嘉兴市南湖丽华推拿诊所所长。

  朱丽华同志是一位盲人推拿中医师,一级视力残疾人,但她身残志坚,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精神可嘉,在黑暗的世界里创造了一份光明的事业。

  不言放弃,把推拿做成事业

  由于意外事故,一个对未来充满美好憧憬和希望的少女,再也看不到蓝天白云,看不到绿树红花,看不到彩蝶飞舞,五彩缤纷的世界从此变成了无法抹去的黑色,当时她感觉人生如跌落万丈深渊,极度失望,一度失去了生活下去的信心。在痛苦和绝望的挣扎中,她终于迎来了希望。1985年,组织上送她去参加全省盲人按摩技能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接触了与她有着相似命运的盲人朋友,他们身上自强不息的精神让朱丽华又看到了新的希望。这次培训使她不仅学到了技能,还使她开阔了眼界,思想豁然开朗,也找到了自己的人生目标,她发誓要成为一名按摩医生,自食其力,为病患解除痛苦,为广大群众服务。她坚信自己虽然没有视力,但却不能没有事业,一定要发奋努力工作,在有生之年多帮助别人。

  学成回来后,她被分配到嘉兴福利院工作。1986年,在福利院的支持下成立了康复室,全身心治疗院里的几个脑瘫患儿。在她的精心治疗下,这些不能走、不能站立、不能坐甚至连哭都不会的孩子半年后居然能够慢慢站起来,甚至会说话了。由此,福利院康复室的名声越来越大了,盲人推拿按摩医生朱丽华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了,社会上的脑瘫患儿纷纷被送到朱医生这里治疗。随着收治病人越来越多,1992年,在嘉兴市残联的关心和帮助下,朱丽华扩大了康复室的规模,成立了福利院推拿按摩康复中心,并将诊所列为正规的医疗医保定点单位,还接收盲人徒弟学习按摩推拿技术,为广大病人服务。至今,已有200多名脑瘫患儿经过她的治疗,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恢复,有部分脑瘫患儿甚至能与健康小孩一起上幼儿园,给患儿家长带来了无比的快乐和安慰。但朱丽华并没有满足,她希望能有更多残疾人体会到她的快乐,20xx年来,她陆陆续续带了38个盲人徒弟。带盲人学推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缺少视觉上的感受,很多人对动作力度、位置拿捏不准,朱丽华就拿自己当试验品。很多回,她的皮肤在一次次教学中被搓破,但她没有一句怨言,而是让徒弟们换个地方,继续练习,直到学会了才停止。在她的盲人推拿诊所学习上班的盲人徒弟,不仅解除了残疾人就业难的后顾之忧,而且每月有20xx多元的收入,在自食其力的同时还能为家里增加收入。

  她20xx年如一日,始终把诊所当作自己的家,视病人如亲人,节假日也从不休息,刻苦钻研推拿技能,不分白天黑夜为病人治病。她内病外治,为一个个脑瘫孩子推拿按摩,先后有百余患儿在她手下站立起来;她自学成才取得大专文凭;她白手起家办诊所,解决了近10名残疾者就业……从事推拿职业至今,累计接受其推拿按摩治疗的患者已达16.8万余人。

  不忘感恩,用爱心回报社会

  朱丽华永远记得,在自己最困难的时候,是各级政府、各级残联向她伸出了援助之手,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她才一步步走到今天。饮水不忘挖井人,多年来,她始终不忘回馈社会,热心公益事业,用爱心温暖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为全市的公益事业作出了诸多贡献。“有生之年多回报社会,多帮助别人”,朱丽华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20xx年夏,正值市福利院推拿诊所成立20周年,朱丽华为回报社会对她个人和诊所的关爱,毅然将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积攒下来的5万元钱捐赠给南湖区的20名贫困学生,鼓励他们不要因贫穷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每位学生得到助学金2500元。20xx年6月,在全市开展的“我为南湖增光辉”活动中,朱丽华作为一名普通党员,在捐出2个月工资的基础上,又主动捐献1万元,以实际行动支持南湖革命纪念馆新馆建设。20xx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平时省吃俭用的朱丽华第二天就到银行捐了1000元,几天后在单位组织的捐款活动中又捐了20xx元,一直从广播里了解灾情的她得知这次地震带来的巨大损失后,又取出多年积蓄10万元,作为“特殊党费”全部交了出去。为了让更多的人参与公益事业,她创办的推拿诊所成为第一批96345社区服务求助中心加盟企业。当“96345”组织加盟企业和社区中有一技之长服务者进社区、下乡镇开展公益活动时,朱丽华总是率诊所员工积极参与。有一年夏天开展“党员奉献日”义务服务活动,朱丽华不顾行走不便,冒着摄氏37度酷暑,打的来到活动现场华庭街为市民服务。目睹此景此情,周围市民十分感动。熟悉她的人说,朱医生生活十分简朴,却把帮助他人视作自己人生最重要的内容。朱丽华每年至少把3个月收入捐赠给社会,贫困孩子、病弱残疾人更是朱医生资助的对象。有人说她傻,但朱丽华却始终认为,爱心是需要传递的,自己有多少能力,就要尽多少义务,尽可能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她开办的嘉兴市南湖丽华推拿诊所现有推拿师8名,且全都是盲人,唯一操作电脑的工作人员也是位残疾者。业内人士说,如此全是残疾人的推拿诊所在全国也是很少的。作为嘉兴市医保定点单位,南湖丽华推拿诊所每年接待患者4万多人次。

  不遗余力,让社会关注残疾人

  朱丽华在从事盲人按摩的同时,还积极主动投身于残疾人事业。1998年,由于对残疾人事业的热心和倾情,她被推选为嘉兴市残疾人联合会主席团副主席、嘉兴市盲人协会主席。担任盲人协会主席以来,她协调起草制定了《盲协内部管理条例》及《盲协组织机构工作规范》,使盲协的组织工作有了更具体的规范章程,指导盲协工作更快走上正轨。在她带领下,嘉兴市盲人协会进一步完善了组织建设,形成了网格化管理,为残疾人沟通交流、拓展知识、开阔视野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她还组织协会成员积极参与丰富多彩的业余交流慰问活动,多次帮助协会中生活困难的成员解决难题,使他们的基本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她还多次组织协会成员学习盲文,参观市图书馆盲人阅览室,使大家增长知识,丰富生活,快乐地面对人生。她心中时刻装着盲人,同盲人交朋友,把爱心无私奉献给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盲人哪里有需要她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困难哪里就有她忙碌的身影。

  朱丽华在当选嘉兴市政协委员期间,积极参政议政,为维护残疾人利益积极献言献策,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残疾人协会的代表,针对前期市区盲道被侵占现象严重和盲人乘公交车难等问题,多次在有关场合呼吁有关部门加强盲道管理,提出对盲人实行免费乘车照顾等建议。在她的积极奔走呼吁下,这些问题引起了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得到较好解决。

  在嘉兴,每当人们提起盲人按摩中医师朱丽华,除了竖起大拇指敬佩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之外,对其评论更多的是她自信自强自立的精神,面对困难毫不畏惧、面对挫折毫不气馁的拼搏劲头、心存感恩无私奉献社会的崇高品格。她时时刻刻在用心去点亮人生的轨迹,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个人。她挑战坎坷的命运,凭着锲而不舍的努力,终于拥有了今天的这份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党员,朱丽华打点着崭新的每一天,抹亮着每一个平凡的日子,感动着周围的每一个人。她让她的人生不再有黑暗,她点亮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心灵,更让这个社会充满光明。

  朱丽华先后被评为浙江省百名优秀工人、嘉兴市学雷锋先进个人、嘉兴市残疾人自强模范、嘉兴市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等,连续四届当选嘉兴市政协委员。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4

  “你是兄弟,是老师,是院士,是这个时代的中流砥柱。表里如一,坚固耐压,鬼斧神工,在平凡中非凡,在尽头处超越,这是你的人生,也是你的杰作”。这是2月8日中央电视台“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颁奖典礼上,为来自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的高级技师李万君公布的颁奖词。李万君与孙家栋、张超等共同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由新文化报社、吉林年鉴、吉林省图书馆联合主办、吉林省榆树钱酒业有限公司协办的第十四届(2019年度)感动吉林十大人物评选活动,连续报道了20位候选人的事迹。2019年1月,经过读者投票及专家评审,13号候选人李万君成功当选感动吉林年度人物。作为中国第一代高铁工人的杰出代表,工作30年,李万君凭借自己精湛的技艺成为公司转向架制造中心的焊接大师、首席操作师,同时还获得了中华技能大奖,被人们称为“工人院士”。但他更看重“师傅”这个名称:经他培训的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为打造一批“大国工匠”储备了坚实的新生力量……

  中国中车李万君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

  谈感动

  ——他见证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

  “成为 感动中国 2019年度人物,我感到很荣幸,这个荣誉不是我个人的,而是整个中车、是我们吉林省的。作为第一代高铁员工,我见证了高铁技术从追赶者变成了领跑者,我骄傲,我自豪,同时也感觉到了自己身上的责任……”在得知自己成为“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时,李万君深情地说。

  “高铁有394道工序,每一道都不容失误,我们要坚持工匠精神,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使我们的团队技术更加成熟,保证高铁又稳又快地奔跑,同时创造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他说,他就是一名技术工人,离开了生产一线啥也不是。他这辈子很幸运,能分配到长客,赶上了高铁发展的时代,才让他这样的技术工人有机会回报企业,报效国家。所以,他下决心干好高铁,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让每一个技术工人都能当上创新主角,像动车组一样,节节给力,人人添彩,到时候让老外给咱中国人打工!

  学手艺

  ——一年磨破了五套工作服

  “我现在一听焊接的声音,就知道哪个徒弟或是员工哪个地方焊得不好,焊缝是宽还是窄、焊接质量好不好……”———这样的境界,可是经过千锤百炼才能达到的。

  1987年8月,19岁的李万君职高毕业后被分配到长春客车厂(中车长客股份公司前身),在配焊车间最苦最累的水箱工段当工人,和他一起入厂的还有28个伙伴。一进焊接车间,火星子乱蹦,烟雾弥漫,刺鼻呛人。焊工们穿着厚厚的帆布工作服,戴着焊帽,拿着焊枪喷射着2300 的烈焰,夏天时,穿着几斤重的装备干完活出来,全身都得湿透。

  这样艰苦的条件不是每个人都能承受下来的。一年下来,和他一起入厂的同事调走了25个。但他,依然选择了留下来。厂里要求每人每月焊100个水箱,他就多焊20个,一年下来,两年一发的工作服被他磨破了5套,不够穿,他就到市场上自己掏腰包买。

  除了跟着师傅学习,他一有时间就跑到其他师傅那儿看,有问题就问。一开始,一些老师傅嫌他黏人;但慢慢的,师傅们发现,这个小伙子凡事问过一次,就会举一反三。不知不觉中,李万君的焊接手艺在同龄人中已出类拔萃。

  入厂第二年,李万君就在车间技能比赛中夺冠;2019年,他在中央企业焊工技能大赛中荣获焊接试样外观第一名;1997、2019、2019年,他三次在长春市焊工技能大赛荣获第一名;2019年,他捧得了“中华技能大奖”。

  攻技术

  ——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成艺术品

  为了攻克各种各样的困难,他成立了一个攻关团队,遇到焊接难题,整个团队都会群策群力,攻坚克难,将技能和智慧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突破一个又一个难关。

  2019年,李万君根据异种金属材料焊接特性发明了“新型焊钳”,获得国家专利并被推广使用。2019年,在出口伊朗的单层轨道客车转向架横梁环口焊接难题中,李万君再次挺身而出,经过不断试验摸索,成功总结出了氩弧自动焊焊接方法和一整套焊接操作步骤,一举填补了我国氩弧焊自动焊接铁路客车转向架环口的空白,也为我国日后开发和生产新型高铁提供了宝贵依据。2019年,针对澳大利亚不锈钢双层铁路客车转向架焊接加工的特殊要求,李万君冲锋在前,总结出了“拽枪式右焊法”等20余项转向架焊接操作方法,解决了批量生产中的多项技术难题,累计为企业节约资金和创造价值800余万元。

  2019年初,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我国首列国产化标准动车组,转向架很多焊缝的接头形式是员工们从未接触过的。其中转向架侧梁扭杆座不规则焊缝和横侧梁连接口斜坡焊缝质量要求极高,射线检测必须100%合格,不允许有任何瑕疵。由于不规则焊缝接头过多,极易造成焊接缺陷,使这个部位的焊接成为制约生产顺利进行的“卡脖子”工序,影响了标准化动车组的研制进程。

  李万君马上主动请缨,以攻关团队“李万君国家技能大师工作室”为主要阵地,经过反复论证,多次试验,最终总结出交叉运用平焊、立焊、下坡焊,有效克服质量缺陷的操作技法,成功攻克了这项焊缝接头过多导致焊缝射线检测难以100%合格的难题。

  2019年7月15日,中车长客股份公司试制生产的两列中国标准动车组,以420公里时速成功进行会车实验。列车以相对时速840公里的速度擦肩而过,这还是世界第一次。实验的完美表演,将再一次赢得海外市场的关注、以及相关合作国家的青睐,成为开启国外高铁市场的一把“金钥匙”,为中国高铁走出国门奠定坚实的基础。

  “其实,我的追求很简单,我希望很一位焊工都把焊接标准熔到骨子里,把焊枪下的产品升华到极致,从而形成一件件艺术品……”李万君说。

  凭着一股子不服输的钻劲儿、韧劲儿,他参与填补了高速车、铁路客车、城铁车转向架焊接规范及操作方法的几十种国内空白,先后进行技术攻关100余项,其中21项获得国家专利。

  带徒弟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师傅带徒弟十分厉害。我记得2019年引进高速动车组技术时,我们的水平与国外有很大的差距,只有师傅一人能焊出来,人手严重不足。为了完成任务,他只用半年的时间,就将焊工全都培养了出来,400多名学员全部考取了国际焊工资格证书,这在整个培训史上也是一个奇迹……”李万君的徒弟谢元立回忆。

  李万君认为,单单把自己的工作做好是不够的,“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在带徒弟方面,师傅毫无保留,甚至还根据学员的体态胖瘦、走路姿势、运枪习惯等不同特点,制定不同的训练方案,亲身示范。”谢元立说,师傅带出的20多个“嫡系徒弟”如今全是技术骨干,其中10多人已成为吉林省首席技师。

  2019年,他主持的公司焊工首席操作师工作室,被国家劳动部授予“李万君大师工作室”称号,5年来组织培训近160场,为公司培训焊工1万多人次,考取各种国际、国内焊工资质证书2019多项,满足了高速动车组、城铁车、出口车等20多种车型的生产需要。

  李万君不仅承担为本单位培养后备技术工人的重任,还利用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这一平台,为外单位的技术工人无私传承技艺,3次被长春市总工会聘为“高技能人才传艺项目技能指导师”。截至目前,李万君已为吉林省、长春市以及省市工会对口援疆地区的兄弟企业培训高技能人才2019多人次。在中国高铁事业发展进程中,李万君实现了从一名普通焊工到我国高铁焊接专家的蜕变。

  手记:

  每次见到李万君,他都是身穿工作服,一脸憨笑。这次见到他,他仍然和以往一样,笑得很憨厚。

  他的工作室设在转向架制造中心车间内,面积不大,但墙上挂满了各种各样的奖状和荣誉证书。就是在这个不大的空间内,他和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完成了一个又一个突破。

  他手中的焊枪出神入化,两根直径仅有3.2mm的不锈钢焊条,可以分毫不差地对焊在一起,不留一丝痕迹。在他看来,他焊出的东西就是一件件艺术品。

  他回忆,外国技术人员在看到他的焊接技术后,纷纷竖起大拇指,“真想不到中国工人也能焊出这样的产品,真是了不起!”

  关于对未来的憧憬,他动情地说,“没有企业的培养,没赶上中国高铁事业的大发展,就没有今天的李万君,我要为我国的高铁事业付出更多的努力,争取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5

  这个暑假,人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奥运会了。当奥运健儿经过奋力拼搏获得奖牌的那一刻,全场掌声雷动,荣誉和奖励纷沓至来。可是,很少有人体会到这些奥运健儿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

  奥运会田径男子100米短跑预赛,中国队的`三名选手出战,苏炳添、谢震业和吴智强。最终苏炳添以10秒05小组第二名成功晋级到半决赛,他连续两届奥运会晋级到半决赛,也创造了纪录。谢震业10秒16和吴智强10秒18遗憾出局,半决赛中苏炳添跑进了职业生涯最好的成绩挺进决赛。

  9秒98,在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中,苏炳添没能发挥出自己的最好水平,或许是受到英国选手休斯抢跑的影响,他的起跑反应慢了一点,导致他最擅长的起跑没能做好,最终只能是略有遗憾的获得第六名。

  虽有遗憾,但这已经是中国田径选手的最好成绩,同时也是亚洲选手的最好成绩。一个黑头发黄皮肤的中国人站在了几乎是黑人专属的奥运百米决赛赛道上,这是许多年前我们根本不敢想象的事情。

  “0.01秒眨眨眼就过去了,但每个0.01秒对我来说都是一个极限。”苏炳添曾这样描述0.01秒的定义,看运动员在场上拼搏的时候,身为高中生的我们应该也不断超越自己,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不断奋斗。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6

  20__年8月1日,是一个让国人热血沸腾的日子。

  所有的焦点,都聚集在一个黄种人身上——苏炳添。他是我们亚洲之光,是国人的骄傲,是我们中山人的优秀代表。

  在8月1日东京奥运会田径男子百米半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83秒的成绩获得小组第一顺利晋级决赛,并打破亚洲纪录,他也成为了首位闯进奥运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在决赛中,中国选手苏炳添以9.98秒的成绩获得第六,他再一次创造了历史。

  整个过程,相信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守在屏幕前,屏住呼吸,紧盯着那张被黑色、白色皮肤人种包围着的面孔,紧盯着那双充满坚毅和信心的眼睛!虽然最终决赛没有拿到奖牌,可是,以32岁的运动员之高龄,以9.83秒的成绩打破亚洲纪录,两次进入10秒大关,已让世界万般惊叹,国人无比沸腾。

  苏炳添是广东中山人,出生在古镇,是一个地道的广府仔,从他的身上,我们收获了太多太多。这个没有得到任何奖牌的运动员,却没有让大家感到失望和不快乐,反而是让我们很多人兴奋得一夜难眠。

  首先,过程胜于结果,虽然喊了那么多年,但是这一次,却真切地被大家认同。虽然没有获得任何奖牌,但是苏炳添在赛场上拼尽全力、攥紧拳头,往前冲刺的镜头,他那胸前的红通通的“CHINA”,他那兴奋得大吼大叫的马步和表情……整个过程,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这个黄种人身上的坚强与斗志,感受到了他为实现这个目标所付出的百倍艰辛与汗水,感受到了他圆梦之后的狂喜和欣慰!人民日报也在第一时间发表评论:致敬中国速度!不是夺得奖牌才值得庆贺,超越自我就能赢得尊崇!

  是啊,全身心付出,超越自己,创造新的纪录,本身这个过程已经十分精彩绝伦,给人惊喜,至于结果,问心无愧即可!在生活中,特别是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我们很多时候都会这样说:“好好努力,只要全力付出了,结果和成绩不重要。”可是,来到真正接受现实的时候,或许很多人都不淡定了,嘴上那么说,心里还是万分看重那个结果。

  是啊,我们要言行一致,才能给孩子们做好榜样,既然这么说了,就要这么做。苏炳添的经历,就是最生动鲜活的教育案例:只要认真和艰辛地付出过,享受过程,超越了自我,即便是结果不如期许,也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其次,什么是正能量,什么是负能量,哪些东西该大力宣扬,哪些东西该远离唾弃,每个成熟的人心中应该都有一杆秤,都能明辨是非。8月1日晚上,我带着儿子看了苏炳添半决赛跑出9.83秒的那一幕,小家伙激动得上蹿下跳,像个欣喜若狂的猴子,马上催促我赶紧吃完饭,回家去看决赛。在车上的时候,我给他讲了近期发生的事件,有某个明星,刚刚被刑拘了,还没讲完,他已经知道我要说什么,对我笑了起来。我说,哪些是真正的明星,哪些是真正的英雄,哪些人值得我们敬佩和学习,我们的心里,要十分清楚;每一个人,必定要有完善的人格和高尚的品格,才能立足于社会;必定要凭自己的实力和问心无愧的付出,才能赢得别人真心的尊重。听完我一席话,儿子点点头。

  苏炳添,本身就是一个最好的学习榜样。健康自律,训练刻苦,坚忍不拔,胸怀国家荣誉……当前,我们真的不必要去崇拜那些只会蹦蹦跳跳,靠脸蛋、靠流量去赢得灯光和打赏的小鲜肉们,我们的孩子,需要更坚实更勇敢的榜样;我们的下一代,需要更多的时代英雄和正能量,更多的坚韧意志与人生历练。所谓“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正是这个用意与要求!

  再次,苏炳添的人生经历,也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人生哲理。没有什么是不可能的,只要付出艰苦的努力,奇迹总会降临,逆袭迟早发生!一直以来,因为体质和肌肉构成等原因,黄种人都被认为无法在田径100米短跑上跑赢那些黑人和白人,而苏炳添做到了!通过系统而科学的训练,长年的艰苦付出和不断突破,他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改命和逆袭!无论在哪个行业,我们都可以看到这样的希望,人人皆可通过卓越努力,达到并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

  此外,从苏炳添成功的人生经历中,除了他个人艰苦的付出之外,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对体育人才系统的培养,也可以佐证,基础性、系统性的体育建设十分重要,我们要高度重视孩子的体育锻炼与培养,从小抓起,抓出实效,无论硬件还有软件,都要加大投入。而现在的“双减”政策,就是要让孩子们从繁重的作业和培训之中解放出来,给他们一个快乐的童年,给他们一个健康的体魄!

  只有这样,才能让一代又一代身心健康的孩子们,站上自己或者国家的荣誉台,为自己的人生或我们的国家增添绚烂的光彩!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7

  在东京奥运会男子100米半决赛上,苏炳添跑出了9秒83的亚洲纪录,成为首位闯入奥运会男子百米决赛的中国人、亚洲人。这种突破创造了历史,这种突破振奋人心,而苏炳添的那种坚持“进步”的精神,更加值得我们学习。

  半决赛中,苏炳添在第三小组第四道。发枪前,他揪了揪紧身衣,双手合十,大拇指与食指摆出一个“一厘米”的手势。赛后记者跟他求证手势的意思,他说这是提醒自己“进步一点点就好”。

  苏炳添的“进步一点点”是中国人的一大步,也是亚洲人的一大步。但是这“一点点”是突破极限的挑战,是要建立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与自我突破上。苏炳添说,自己从9.99到9.91(提高0.08秒)用了3年时间。此后,他又为自己制定接下来的0.01秒的目标,“听起来0.01秒很少,但是提高0.01秒要付出很多的努力,我愿意去尝试。”

  为此,他保持严格的作息和饮食习惯,坚持训练,让自己的身体机能在32岁还保持在巅峰状态。就是为了能不断实现“进步一点点”。

  在知乎上回答“长时间坚持做一件事是种怎样的体验时”,苏炳添也说训练很累,“很枯燥,有时候确实练着练着就会想,太累了,明天还要练啊太累了,还要练那么多年,怎么坚持啊……”但他也说,“这样坚持下去也是一个再次挖掘自己潜力的过程。”

  苏炳添做到了,他以9秒83打破亚洲纪录的成绩,成功闯入奥运会决赛,成为中国奥运历史第一人,刷新了亚洲纪录。这背后是他锲而不舍的努力、始终如一的坚持。

  拿金牌可喜,刷新记录可喜,但这些站上世界顶尖赛场的运动员身上所反映出来的精神,更可宝贵。“进步一点点就好”不仅是苏炳添的追求,更应该成为我们每个人的人生座右铭。

  我们常说,“无志者常立志,有志者立长志”,立长志者,不期速成,从“进步一点点”开始,坚持“进步”,必将会离目标越来越近。龟兔赛跑的故事,“积沙成塔,集腋成裘”的成语,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道理大家都懂,但真正能做到、能坚持的有多少呢?日常生活中,经常会有这样的例子:有人说要减肥,然后呢,就一顿操作猛如虎,恨不得一下子把自己饿死,或者恨不得把自己累死。这种状态明显不可持续,于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减肥”仅仅成了一句天天挂在嘴边的口号;有人说要阅读,让自己变得“有深度”,于是捧一本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看了两页之后觉得“太有深度”,弃之……

  英国哲学家约翰洛克曾经说过:“学到很多东西的诀窍,就是不要一下子学很多。”同样的道理,想要做成事,就不要妄图一口吃成个胖子。要学会循序渐进、持续发展。“进步一点点就好”,就是这样。

  日拱一卒无有尽,功不唐捐终入海。我们也应该提醒自己,每天“进步一点点就好”,即使只有“一点点”,但只要能坚持下去,数年如一日,十数年如一日地“进步”,就算我们破不了中国纪录、亚洲纪录,但终归能挖掘出自己潜力,实现更好的自己。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8

  2月xx日,中央电视台播放了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晚会,这不仅是一次爱的聚会,更是一次让人们备受感动的盛宴。

  虽然现场只有十位感动人物,但是足以给了我极大的震撼。黄旭华,是我国第一代核动力潜水艇创始人之一,有人这样评价他:誓言无声;刘盛兰用捡垃圾卖出去的钱来给贫困的学生捐款,他这种崇仁厚德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胡培兰,是一名医生,98岁高龄了仍然坚持工作,她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是所有医生学习的榜样;像姚厚芝,知道死神即将降临到自己身上时,她就用生命的最后一点时间为她的女儿和儿子用线绣了一幅清明上河图,长22米。他用了3年半的时间才绣完了,她在讲台上说:“我要用最后一口气来表示我爱我的孩子,这是一种多么深情的母爱呀!

  感动,感动无处不在,假如你们班有人生病了,你去看望他并且给他辅导功课,他就会被你的行为所感动。

  看过《感动中国人物评选》的朋友们,我相信你们的心灵一定用圣洁的泉水清洗了一遍,留下了感动和爱。

  感动处处在人间,我们的生活也因感动而变得更加美好!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29

  看了几遍吴锦泉的事迹,每看一遍过后就会有一层更深刻的感受,太多幕令人感动的画面停留在我的脑中,怎么也挥之不去,每次想起他艰难地挥动手臂,就有一阵心酸,但令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和主持人对话的场景,当主持人问他开心吗,他说自己非常开心,主持人问他累不累,他说他一点儿都不累。

  他挣一千元钱需要挥动三十万次手臂,最远要跑30多里路,从早八点磨到晚四点,他牺牲了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自己却很开心,一点都不觉累。照片上的他,捐款时总是带着微笑,那种笑是发自内心的笑,是最真诚的笑。

  我们照比他有更多的生活享受,有更好的生活环境,有更优越的生活条件,而我们却有更少的快乐。在大街上行走,很少能看到有人能发自内心地真诚地微笑,人们都厌倦了平淡的生活,甚至同学之中都有人勾心斗角,我在视频中看到了他成立了“磨刀老人微基金”“锦泉一元爱心社”,他捐的总钱数将近4万元,就像颁奖词中所写“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他的目标只有一个,就是去帮助需要帮助的人。而我们每天想着自己,最多会想一点家人和朋友。忘记了还有好多人生活在困苦之中,我们不知自己的目标究竟是什么,所以只知学习不明确目的,一天到晚要比磨刀老人轻松的太多却又一点也生不出快乐,内心忧郁惆怅,讨厌家长与老师的管教与约束。

  我们不曾竭尽自己所能去帮助别人,所以我们也不可能得到吴锦泉老人这样的快乐,我们不曾有他高尚的胸怀,所以我们四处奔忙还是一筹莫展。当我们真的能够用心感受用心体会,然后身体力行,我想我们也会感受到像他一样的快乐,那种感受应该是久违的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幼儿时期的,最最简单的真实的快乐!

  吴锦泉老人说过:“我是大海里的一滴水,起不了大浪,要大家行动起来,做一些好事,我们的社会就繁荣了”。帮助别人,其实不仅能积功累行、造福社会,还可以快乐自己。

  窄凳单车走四方,磨刀亮剪叫声扬。

  角分摞起施援手,至美人间大爱翔。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30

  令人期待的《感动中国20__颁奖典礼》落下帷幕,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心中五味杂陈,几度眼眶湿润。

  获奖者,有扎根大地的人民科学家钟洋;有为雪域高原送来温暖的邮递员吉美多吉;有身在市井却只身勇斗歹徒的吕保民;有捐出千万积蓄只为家乡发展的马旭夫妻;有坚守海岛32年尽职尽责的王继才夫妇;有临危不惧冷静应对绝境的民航机长刘传建等等。

  平凡的生活中亦可见不凡,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不忘本心,坚持信念,因而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正如钟洋所说“不是杰出者才善梦,而是善梦者才杰出。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人民。”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几年,而是一辈子。几十年如一日,将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奉献给他人。

  虽然他们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巨大的正能量,温暖人心,使人观后心生感动。看了他们的事例,再想想自己的生活,相较下感觉我们好像生活在温室,生活中遇到的些许痛苦便不值一提了。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感触最深的便是临危不惧,冷静面对困境的刘传建。20__年5月14日,川|航3U8633重庆至拉萨航班执行航班任务时,在万米高空,驾驶室右侧挡风玻璃爆裂脱落。

  巨大的气流将人牢牢束缚在驾驶座,驾驶室温.度骤降至零下五十多度。在此绝境下,刘传建心系全机的119名乘客,凭借惊人的毅力和高超的技术带领机组成员进行了紧急处理,最终终于成功平安降落在成都机场,确保了机上一百余人的安全。

  每一个传奇故事的背后都隐藏着坚守和执着。“感动中国”已陪伴我们十几年,十几年来不断为我们带来感动,为社会带来正能量。它为我们介绍了生活中伴随在我们身边的这些可歌可泣的人们,他们崇高的人格,让我不免感到自己有些渺小,我需要做的还有许多!“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生活中脚踏实地,努力学习,以此来感动身边之人,进而感动中国。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31

  昨天我们看了《感动中国》。

  我觉得我最应该感动的是吴锦泉老爷爷,他已经87岁了。他不但是我心中崇拜的人,还是我心中大英雄。他索然很穷,但是他还为别人着想,他是以磨刀维持自己的生活,他一天最多挣10元钱。吴锦泉老爷爷很节约,吃的菜是自己种的。他的老伴很早就去世了。吴锦泉老爷爷听说云南地震了,吴锦泉老爷爷就伸手捐了1000元。对已有些大人来说1000元不算什么,可是对这位磨刀老人来说1000元,可不是一个小数。吴锦泉老爷爷又向孤儿院捐出了1850元,有些人听说了吴锦泉老爷爷向灾区1000元、又向孤儿院捐了1850元,有些人看不起他,以为他是一个多大的任务呢!那些看不起他的人,就为他是干什么的,一听,是一位磨刀老人,他们都惊讶了,有些人不关自己家的刀锋不锋利,都让吴锦泉老爷爷磨一磨,有一些人磨刀的时候就多给吴锦泉老爷爷,自从吴锦泉老爷爷的光荣世纪传了出去,吴锦泉老爷爷一天就不仅仅挣10元了。

  我有的时候也会捐一些钱,但我捐的很少很少,但我的妈妈捐的比较多,我们经常去五一公园玩,那里有很多穷人,妈妈看到一个就给一个,我就问妈妈:“为什么给他们钱?问什么不让我花?”妈妈说:“这些穷人没有了家,我们家又不是没有钱,不就是给他们一两块。为什么不让你买吃的,因为都是垃圾食品,还不如让给那些穷人。”从那以后,我看到了他们我就给他们。

  我以后要向吴锦泉老爷爷一样,不管自己以有没有钱,只要自己有了钱,自己会捐出自己的钱,我很佩服吴锦泉老爷爷,向孤儿院或灾区捐钱。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32

  2月18日晚8时,《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播出,四川省达州市的张渠伟成功当选“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张渠伟,四川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被评为“感动中国20__年度人物”。“情系农村,情系农民,上为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愁。”张渠伟说,这就是一个扶贫干部该做的事。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张渠伟同志自担任达州市渠县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局长以来,为渠县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脱贫和整县摘帽贡献了健康、智慧和热血。由于长年熬夜和超负荷工作,患上严重“耳石症”和“青光眼”,20__年,张渠伟几次眩晕在岗位上,视力下降到0。04和0。2近乎半盲,医生告诉他,必须马上动手术,否则可能会完全失明。但他不惧怕失去生命和双眼失明的危险,昼夜战斗在攻坚一线。而真情的付出是有回报的,渠县四年减贫136610人,贫困发生率从12.1%降到0.6%。从张渠伟同志的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优秀党员干部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树立一个好榜样,敢为人先,不惧艰难,乘风破浪。

  坚守对工作的激情、对群众的热情,张渠伟赢得了赞誉,也感染了身边无数人。在柏水乡碾坪村帮扶期间,为了缩减往返交通时间,加快实施基础建设,张渠伟一连几天都住在自带的帐篷里。于是,“帐篷局长”这个“绰号”不胫而走,成为一段佳话。局里有个年轻干部吴靖,新婚刚过也立马把“家”搬到了村里,他说,佩服局长的干劲,他都带着帐篷在扶贫一线,自己怎能迷恋“温柔乡”。在张渠伟的示范带动下,渠县2万余名公职人员与贫困户“结对认亲”,增强了帮扶工作的实效性。张渠伟笑着说,“以前的群众烦干部上门,现在的群众都想干部、盼干部上门,这样的改变源于真情帮扶,干部做了群众贴心人。”

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篇33

  2月27日晚上,我们全家一起观看了《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

  晚会评选出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分别是:于敏;朱敏才、孙丽娜;赵久富;张纪清;陶艳波;木拉提·西日甫江;肖卿福;朱晓晖;陇海大院;抗击埃博拉病毒中国援非医疗队。他们中,有科学家、有老师、有医生、有警察,还有点仅仅是普通的老百姓,但他们却用朴实无华的行动感动了在场的观众,感动了电视机前的你我,更感动了中国!

  我对朱敏才、孙丽娜夫妇的印象最深。朱敏才曾是一名外交官,妻子孙丽娜曾是一名高级教师,他们走过半个地球,退休后,却放弃回京悠闲的晚年生活,奔赴贵州偏远山区支教。山区条件艰苦,卫生条件差,住宿简陋。他们卧室隔壁就是厕所,臭气熏天,连睡觉都要戴上两层口罩。然而两位老人毅然决然地在这样的环境里驻足,而且不是一两天,而是一干就是十年。十年中,朱老师都没有回过北京,孙老师每次回家也是匆匆赶回来,因为山里的孩子是他们最美的期待最大的牵挂。他们要开一扇窗,让孩子发现新的世界。朱老师因为过于劳累,倒下了。在病床上清醒过来后,心里惦记的依然是自己的学生们。朱老师和孙老师就是 “最美乡村教师”!

  正是有了这样默默奉献的老师,才有了越来越优秀的中国少年。正是有了这样默默奉献的警察,才有了我们越来越和谐平安的家园。正是有了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中国人,才有了越来越强大的中国。我们要向他们学习,向他们致敬!

本文TAG:央视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