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预留广告位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优选素材合集

分类:调查报告 日期:2022-11-06 00:09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脱贫攻坚工作调研报告优选素材合集

  

     【篇一】

  XX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特别是近年来,全城区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共十九大关于精准扶贫总体部署和自治区、XX市关于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部署要求,牢固树立抓脱贫攻坚就是抓发展、抓民生的理念,始终把脱贫攻坚工作作为首要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用脱贫攻坚工作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问题导向,围绕贫困村和贫困人口脱贫摘帽目标任务,全面实施贫困人口“五个一批”和贫困村“公共设施服务”工程,落实各项保障政策,以更大的决心、更明确的思路、更有力的举措、更加超常规的行动,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一、总体情况

  XX区有扶贫任务的包括4个镇37个行政村和1个开发区2个社区。XX区共有“十三五”贫困村7个,其中20XX年已完成脱贫摘帽5个,20XX年脱贫村2个;

  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872户共6090人,其中20XX年退出户有587户2107人,20XX年退出户有335户1129人;

  20XX年脱贫户276户885人;

  20XX年脱贫户466户1411人,20XX年未脱贫人口208户558人。

  二、当前脱贫攻坚工作面临的问题现状分析

  自20XX年全面进入脱贫攻坚战以来,虽然XX区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目前的脱贫攻坚工作还面临严峻形势。存在主要的问题现状有:

  (一)无劳动能力贫困户是难以稳定脱贫的主要原因。目前剩余的208户未脱贫户大多是“老、弱、病、残”等无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贫困涉及面广,分布比较分散,分别在所辖的4个镇各村坡,贫困程度不同、致贫原因复杂等问题仍然非常突出。有的贫困户、贫困人口同时存在两种以上致贫原因,情况复杂,增加了精准施策、精准扶贫、精准脱贫难度。除整户无劳动能力、无力脱贫无业可扶的贫困户需要政策兜底、资金兜底外,其余也只是“有一定劳动能力”户,且普遍缺乏增收技能和发展资金,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和技能培训,实现稳定脱贫难度较大。

  (二)稳定脱贫增收的措施还有待进一步做实。一是“输血式”扶贫的多,“造血式”扶贫的少。干部很多依然是“慰问式”扶贫,持续的产业扶持措施少,部分贫困村存在干部“点菜”、群众“下厨”的现象。二是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贫困户产业发展单一,扶持的贫困户支柱产业难以形成,扶贫产业项目市场风险抵御能力弱,养殖、种植业效益周期相对较长,急需带富能力、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强的能人或企业带动和保护。三是部分贫困户自我发展能力天然缺失。对于失去部分劳动能力贫困户,由于他们日常照顾自身生活都已比较困难,根本不具备发展相对规模的种养殖业,基本上是“养几只鸡、几只鸭,种一点蔬菜自给不自足”的现状,因此帮扶干部也很难以找到有效办法,只能为贫困户“再多送一些鸡、鸭苗,长大后再动员‘朋友圈’爱心购买”的增收办法,缺乏真正长效脱贫的招数。

  (三)兜底对象保障措施和保障管理服务有待规范完善。兜底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根据《社会救助暂行办法》,有些应该纳入扶贫兜底的对象不符合现行农村低保评定标准,应与中央《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保障兜底要求有效衔接。扶贫与低保“两线合一”有待明确,脱贫线与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之间有差异,存在机械的套用低保标准、条件,对于整户无劳动能力户目前尚无法达到“低保兜底”要求。另外,低保家庭因病致贫返贫现象突出,医疗保障成为兜底保障难点,医疗保险、大病救助作用发挥有待创新。因病致贫贫困户多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需要长期治疗服药,现行农村医保政策大病报销比例少,许多贫困户又不够大病保险、商业补充保险、医疗救助的条件,致使因病致贫贫困户脱贫难度大。兜底保障管理服务有待加强。社会救助工作量大面广,困难群众救助涉及民政、残联、卫计、教育、住建、人社等多部门,帮扶项目需要整合,避免碎片化。社会救助政策名目多,对象标准各不相同,各部门独立运作,部分基层人员不能准确理解执行政策。

  (四)树立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思想基础还有待进一步筑牢。部分挂包部门对扶贫开发的长期性和复杂性认识不足,扶贫开发合力不强,大胆创新不够,存在厌倦和畏难情绪,容易产生“扶贫疲劳”;

  部分帮扶干部虽然对贫困户越线脱贫感到信心十足,但对于贫困户脱贫越线后如何有效的防止返贫的思考不多,对真正实现“两不愁、三保障”的扶贫理念认识还不足,个别基层干部仅仅满足于算“经济账”、“收入账”,喜好短平快的扶贫效应,而忽视了建立长效机制的“造血式”扶贫。

  三、做好新形势下脱贫攻坚工作的对策建议

  (一)精准解决好扶持谁、怎么扶的问题

  深入开展遍访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攻坚回头看”专项行动。按照自治区、XX市的统一安排部署和“识真贫、扶真贫、真扶贫”的要求,对贫困户进行再核实、再调查、再识别,及时查漏补缺,加强跟踪监测,强化动态管理。做到精准一户一卡一册,重新摸底当前致贫的原因,认真分析贫困户当前面临的困难和致贫原因,从而根据不同贫困户的情况精准施策、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不断提高扶贫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同时完善更新系统和数据库,做到帮扶手册、国办系统、数据大平台和贫困户的实际情况相符合,实行动态管理,确保数据真实可靠,确保真正的贫困农户建档全覆盖,运用互联网技术、大数据手段,实现脱贫攻坚数据化查询、数据化调度,信息化管理、精准化实施。

  通过精准识别、分析对比后只是解决了扶持谁的问题,对于怎么扶的问题,还需进一步分类施策。当前,我们一直强调因村施策、因户施策,但实际落实过程中总体仍然比较紊乱,难以形成合力,主要是由于到村到户已经是最下层的“子目录”,缺乏上一层“菜单”的统筹指导,致使部分帮扶干部在具体落实中感到难以适从、无从下手,因此需要对上一层“菜单”加以完善。首先,要根据贫困户劳动能力区分为“可通过扶持自主发展”和“政策兜底”两大类型,第一种类型主要通过产业、劳务等方面给予扶持,第二种类型则只能通过低保、医保、养老、教育等方面给予“政策兜底”。其次,要根据致贫原因明确一项最主要的贫困类型,把明确的贫困类型归类后由城区和镇相应职能部门进行对口指导帮扶,如因病致贫的贫困户由卫计部门统筹指导帮扶干部落实帮扶措施、因学致贫的贫困户由教育部门负责指导、因残致贫的由残联负责指导、因缺技能或就业的由人社部门指导、因缺产业的由农林水利部门指导等等,变帮扶干部自下而上的“争取”工作方式为部门自上而下的“任务”工作方式。再次,要加强帮扶干部政策知识培训。由于帮扶干部基本是城区、镇各个部门的干部组成,对于各项政策情况往往难以全面掌握,而贫困户和政策情况多种多样,种类繁多,涉及多个不同的部门,很有必要对他们进行专项培训,确保帮扶干部能够根据所联系贫困户情况对照政策无逢对接、逐项落实、避免错漏,实现帮扶政策落实全覆盖。

  (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发展特色富民产业,狠抓特色产业扶贫。以行政村为基本单位,充分发挥各村人才、土地、环境资源优势,合理引导贫困户改变发展思路,通过大力推进规模化、标准化的种植、养殖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一村一特色,做到每一个行政村都有一个促进农民增收的亮点。调整农业产业结构,推行贫困户土地规模流转,探索资产性收益扶贫模式,鼓励企业或大户集约经营,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充分发挥好村级组织及合作社、专业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和龙头企业的带动示范作用,着力提高农户组织化和专业化程度,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增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能力,确保贫困群众持续稳定脱贫。要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拓展特色农产品的销售市场,扩大销售规模,真正把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进一步拓宽群众增收渠道。要把脱贫攻坚与美丽乡村建设、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努力改善贫困乡村的村容村貌,不断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励引导群众以更加饱满昂扬的精神状态为过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奋斗。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要以延伸产业链、拓展农业功能为重点,加快发展农业生产性服务业、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流通,开发农业旅游、文化、康养等多重功能,促进农业生产全环节升级、全链条升值。要牢记“惠农”初心,坚持把农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为基本出发点,着力构建股份制、合作制等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鼓励企业和农户形成利益共同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分享融合发展的红利。要遵循市场规律和产业发展规律,尊重企业和农户的主体地位和经营决策权,充分调动和发挥各类经营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要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支持、服务保障、市场监管和试点示范,努力创造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有利环境。

  (三)加强对贫困户的扶贫扶志宣传教育

  提高贫困人口思想认识是关键。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断了腰也枉然。思想是一切工作开展的源头,只有提高了贫困人口脱贫的思想意识,才能发挥贫困人员干事创业致富的积极性,才能让扶贫工作顺利开展。否则扶贫将成为扶贫工作人员的独角戏无法取得实质性成效,即使有一定效果也将很快出现返贫现象;

  甚至让贫困人员养成不劳而获的思想,那么扶贫将失去意义。做好思想扶贫工作,改变其落后的观念、懒惰的思想和安于现状进取精神不足的状态,打消其“等、要、靠”的思想,才能避免年年扶,年年贫,甚至越扶越贫的情况出现。今后要加强扶志教育,在丰富内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增加扶志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培育积极健康向上的精气神。进行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教育,培育人穷志不穷,穷则思变、穷则思勤的奋斗精神和脱贫的勇气和决心。进行征信知识教育,强化借钱必还的诚信意识。二是要因户施策探索多种扶志教育方式。除了传统的讲授式方式以外,积极探索外出考察开阔视野的扶志教育方式。宣传部门要利用好电视、报纸、杂志、网络,多制作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影像、图片、文字,发挥好宣传工具这一思想武器的引领作用,用生动活泼的文化、艺术形式影响村民、改变村民,营造贫穷落后不光荣、好吃懒做很可耻的舆论氛围。总之,要多措并举,帮助贫困户找准自己贫困的原因,分析当前脱贫致富的优势条件,认识到贫穷与自己努力不够有直接关系,脱贫是自己的责任,要用自己的双手脱贫,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树立战胜贫困的信心斗志,在精神上与贫困绝缘。

  (四)“社会保障兜底脱贫一批”作为脱贫攻坚主要措施之一,不仅政策性很强,又是操作层面要求很严的一项工作。

  一是完善兜底保障对象识别认定机制。进一步完善兜底对象标准,将扶贫低保户、低保户统一纳入兜底对象,对扶贫低保户可采取阶段性施保。严格兜底对象识别认定程序,建立申请、核查、评议、审批联动机制,低保评定要坚持将家庭收入核查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环节,民主评议作为重要参考,加强过程痕迹管理,减少评定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实现公平公正。全面准确执行特困群众评定标准,建议将法定赡养、抚养、扶养义务人家庭人均收入低于最低生活保障线确定为“无赡养、抚养、扶养能力”。积极主动做好服务,协调组织工作服务队进村入户为重度残疾人等特殊困难人群提供办理证件、身体检查等服务。二是完善和整合保障措施。自上而下制定出台扶贫和低保“两线合一”政策,在实施的时间安排上,建议以县区脱贫时间节点为准实现“两线合一”。完善农村低保、五保制度,坚持分类施保、动态管理,对当年超过低保标准但收入尚不稳定的贫困户,可适当延长退出时限。进一步加快敬老院、儿童福利院、救助保护机构、残疾人康复托养机构、交钥匙工程等设施建设步伐,提高特困人员集中供养水平。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机制,提高大病救助和慢性病报销额度。落实好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等政策,加大贫困群众临时救助力度。积极探索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将兜底对象购买医疗保险费用全额纳入财政预算,养老保险由各级政府和兜底对象按一定比例分担,提高兜底对象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兜底保障管理服务水平。完善市县配套政策,将兜底保障所需资金列入各级财政预算,为兜底保障工程提供可靠的资金保障。加强县乡救助队伍建设,鼓励发展壮大社会救助志愿者服务队伍,帮助困难群众在物质脱贫的同时实现精神脱贫。建立各级各部门数据互通、信息共享,实现信息在线自动比对,动态监测管理,工作机制有效衔接,确保救助对象不重不漏。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各扶贫项目、资金,将零散的、碎片化的扶贫政策捆绑起来,形成兜底保障合力。建立社会救助“一站式”服务窗口,方便群众办事。将所有社会保障救助政策项目梳理汇编成册,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依法依规理性寻求救助帮扶。

  (五)进一步增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使命感和紧迫感,筑牢脱贫攻坚强大的思想基础。

  切实纠正整改存在的问题,坚决防止政策不落地、帮扶走过场、摆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数字脱贫等形式主义,要立足群众实际需求,沉下心来帮扶,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因人因户施策,因贫困原因和贫困类型施策,真正做到帮扶帮到点子上、扶贫扶到关键处。“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和帮扶干部结合去年实施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驻村工作队的职能职责、发挥的作用、存在的问题进行认真梳理,及时调整和完善相关政策规定,真正确保驻村干部“住得下,留得住,会干事,干成事”。对“第一书记”和驻村工作队(组)成员职责任务、培训管理、考核奖励等进一步明确和细化,强化执纪问责,坚决杜绝随意脱岗、工作敷衍、责任心不强、工作不实的情况发生。扶贫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我国经济之所以能发展在于改革开放的大胆尝试,要打赢脱贫攻坚战,要求党员干部要充分发挥其引路人的作用,不固于以往送钱、送物的扶贫模式,不拘泥于买鸡送鸭的简单填“富”方式,行政工作人员应积极投身于转变贫困人员的思想上,加强与贫困人员的沟通,让其思想先“富”起来,用正确的思想去指挥行动,在正确的道路上努力才能达到致富目标。脱贫攻坚,要充分发挥领头羊的作用。党员干部应积极改变以往只动手不动脑、简单粗放的送“富”方式,自觉提高责任心和工作的积极性,多进行实地考察,多了解当地部分相对富裕人员的致富情况,大胆创新,打破平均主义,对邓小平同志提出的“让少数人先富起来,然后带动大家共同致富”的旧法新用,挑选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贫困人员进行重点扶贫,让其成为标杆,用行动去改变其他贫困人员的思想,充分发挥羊群作用,让贫困人员自强自立,发挥苦干实干的精神,迅速渡过贫困的河流。

  (六)强化宣传氛围,在扶贫工作实践中提炼先进典型和成功经验

  结合自身实际,不断创新宣传形式、丰富宣传内容、拓宽宣传阵地,把加强宣传作为脱贫攻坚巩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和参与脱贫攻坚的良好氛围。将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宣传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定期更新、维护宣传栏、展示牌,设置与时俱进的宣传标语、生动活泼的宣传海报,系统全面的宣传展板,全方位展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成效。挖掘提炼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或成功经验,提供示范引领;

  以图说新闻,直观展示村容、村貌、人文和乡风等建设成果;

  采访农民对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真实感受和态度。及时收集精准扶贫中的典型案例、先进做法和成功经验等,撰写信息简报上报市扶贫办。通过各类媒体、扶贫信息网站集中宣传脱贫攻坚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进经验。尤其是去年脱贫攻坚以来,各条战线涌现出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切实营造脱贫攻坚浓厚氛围、凝聚正能量。

  【篇二】

  深度贫困地区是脱贫攻坚中的重中之重、难中之难,为深入分析贫困地区贫困的特点和贫困的本质,以及脱贫攻坚政策措施的有效性、适用性等内容,为深度贫困地区贯彻落实党委、政府脱贫攻坚决策、部署,以及进一步加强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政策保障提供意见建议。5月30-31日,XX区调查队在我区含有深度贫困村的5个乡镇中抽选了XX镇、XX乡两个乡镇,在抽中的乡镇中各抽选了2个深度贫困村(其中:XX镇抽选了XX村、同原村,XX乡抽选了龙源村、乌沙塘村),在抽中的每个深度贫困村中随机抽选了3-5户共15户建档立卡户,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调查,并走访了扶贫等相关部门开展此次调研。

  一、深度贫困村基本情况

  XX区共有9个深度贫困村,在全区5个乡镇均有分布,9个深度贫困村共有常住人口6663户29018人,建档立卡户4580 户19318人,占全区总人口的9.5%,总贫困人口的30.1%。目前,9个深度贫困村均未脱贫,占我区10个未脱贫村的90%,未脱贫的5162户20541人绝大多数都是深度贫困人口。

  根据调查数据汇总结果显示:15户调查户共有常住人口59人,其中60岁以上9人,16岁以下11人;

  具有劳动能力35人,在家务农5人,在外打工21人。收入主要来源为种养殖业的2户,打工收入的11户,从事非农产业的1户,其他1户,分别占全部调查户数的13.3%、73.3%,6.7%,6.7%。调查户贫困的主要原因为家庭成员患病或残疾6户,子女上学负担重1户,家中劳动力缺乏2户,有致富想法但缺少技术、资金5户,没有发展的思路和想法1户,分别占总调查户数的40%、6.7%、13.3%、33.3%、6.7%。享受到劳动力技能培训有9户,发展特色产业12户,小额信用贷款12户,子女助学补贴8户,最低生活保障13户,危房改造2户。6户认为享受到的扶贫政策有点适合本户的情况,9户认为享受到的扶贫政策很适合本户情况,分别占40%、60%。7户认为享受到的政策帮扶对后期致富有一点帮助,8户认为享受到的政策帮扶对后期致富的帮助效果明显,分别占46.7%、53.3%。

  二、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的主要举措及典型经验

  (一)精准攻坚深度贫困。XX区委、政府研究制定了《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实施方案》,提出实施健康扶贫、残疾人扶贫、老年人养老保障、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危房危窑改造等“十大工程”,加大财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八个支持”,统筹推进脱贫攻坚与攻克深度贫困任务。针对9个深度贫困村脱贫难度大的实际,按照“一村一策、一户一法”的标准制定脱贫攻坚实施方案,确保脱贫措施精准。

  (二)加大扶贫产业培育。聚焦深度贫困村脱贫销号,落实普惠性产业补助,支持贫困群众发展5.30特色产业或其他新增特色种养业,大力宣传百瑞源、壹加壹、千红裕等品牌。引进杞煌公司等企业,集中流转深度贫困村土地,加大圈棚补助力度,发展种养产业。在XX、XX、XX村建设扶贫车间,引进宁夏XX福利制衣有限公司等企业进行服装加工、包装袋生产等,为村民务工提供机会。计划实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向9个深度贫困村倾斜。发挥劳务组织牵线搭桥作用,组织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户劳动力赴XX、XX、XX等地区务工。整合资源推进集中养殖业,鼓励动员村干部、致富带头人牵头、群众参与,组建合作社入驻飞地集中养殖。

  (三)做好政策保障兜底。加大深度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确保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有保障,按照补齐40个贫困村基础设施短板。全面解决“十二五”生态移民“多代同室”,有效解决同水不同价等问题。加强金融扶贫,确保有贷款意愿的建档立卡户户均贷款6万元以上,覆盖率达到80%以上。筹措教育基金1000万元,构建建档立卡户子女学前教育到大学教育资助体系。加大医疗救助力度,将贫困患者全部纳入医疗救助范围;

  深入推进分类精准救治和分级诊疗,加强60周岁以上贫困人口单、双老户家庭医生签约健康管理。落实低保救助、残疾人津贴等政策保障。

  (四)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夯实党建促脱贫基础,对接自治区安排8家企业与我区8个深度贫困村结对帮扶,协调吴忠市选派1361名干部结对帮扶,成立马渠、鲁家窑、节灌站3个“十二五”生态移民安置区扶贫工作组,每个贫困村驻村工作队选派人员增加至3人,配优配强帮扶力量。坚持把扶贫与扶志、扶智结合起来,对主动脱贫的建档立卡户,按照5:4:3比例分3年累计奖励1.2万元,引导贫困群众变“要我脱贫”为“我要脱贫”。支持企业在贫困村建设扶贫车间7个,整合扶贫、农牧、人社等培训资源,实施精准劳动技能培训,确保取证率达到80%以上,实现户有一名产业工人、掌握一门使用技术。

  三、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深度贫困村建档立卡户贷款难。全区发放小额贷款共计5.37亿元,涉及建档立卡户12535户,户均贷款4.2万元,贷款覆盖率76.6%,低于自治区5―10万元的贷款标准。深度贫困村村民底子薄、基础弱,但一般只能贷到3-5万元,资金支持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缺口大。

  (二)水资源短缺,解决同水不同价问题难。XX区建设泵站8座,通过多级扬水为生态移民村提供生产生活用水。经核定XX鲁家窑生态移民安置区人饮及灌溉用水水价分别达到2.2元/立方和1.47元/立方,马渠生态移民安置区人饮及灌溉用水水价分别达到2.9元/立方和0.8元/立方。远高于老移民农村人饮及灌溉用水2.0元/立方和0.135元/立方,移民负担重,并且泵站管理运行需要专业人员,泵站运行成本大、管理难。

  (三)“十二五”生态移民发展产业难。我区龙源、XX、同原、XX、XX5个“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均是深度贫困村,虽然群众发展养殖业意愿强烈,但受土地、水资源等因素制约,饲草料配送、粪便集中收集处理、动物防疫等配套尚不完备,为村庄环境卫生管理、人居环境营造、养殖安全风险等方面带来极大困难。深度贫困村发展种植、养殖特色产业的持续性不强,发展后劲不足,稳定增收难度大。

  (四)劳动技能培训发挥作用不明显。一方面部分贫困户因自身年龄、文化程度以及认知等原因,认为培训没有用处,不愿参加培训;

  另一方面培训时间和项目无法与群众需求有效契合,培训的实用性、针对性不强,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贫培训资源浪费。

  (五)收入来源单一,持续增收稳定难。调查户中有73.3%的主要收入来源于打工,但是大多在流转的菜地、西瓜地、枸杞地里面从事除草、施肥等杂活,每天工资70-100元不等,或者在工地从事小工,劳动报酬都很低,且从事务工时间较短,很少有从事高报酬的技能工种。在外出务工形势越来越严峻,务工渠道有限的情况下,务工收入缺乏有效支撑,难以持续增收。

  (六)自发移民脱贫难。我区有3.5万自发移民,是脱贫攻坚中的重点和难点,由于自发移民无本地户籍,无法享受附着在户籍上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权利。20XX年我区将230户1000余名自发移民纳入建档立卡户,脱贫攻坚任务加重、难度加大。

  (七)部分人员“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精神脱贫难。现阶段,部分贫困群众认为贫穷可以享受到很多政策照顾,可以不通过劳动无偿得到补助,滋生懒惰思想,不愿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生活条件,为没有享受低保等一些补助一味的怨天尤人,内生发展动力依然不足,扶志治愚脱旧的任务依然艰巨。

  四、推进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的几点建议

  (一)聚焦精准培训,拓宽就业渠道。坚持需什么、培什么,根据贫困户年龄、学历、喜好等实际情况,建立培训需求台账,围绕市场需求和劳动者意愿实施精准培训,实现每户贫困户掌握1-2门劳动技能的目标,注重培育种植、养殖大户和致富带头人,开展实用技术和劳动技能培训,解决培训大呼隆、学习大众化的问题。结合“百企帮百村”,对接帮扶企业,安排一部分技能型劳动力长期务工,拓宽务工渠道。

  (二)聚焦整合资源,推进集中养殖。“十二五”生态移民村居住集中且宅基地面积有限,不利于大规模发展家庭养殖业,探索组建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入驻飞地园区集中养殖的“社企合作”模式,整合资源、扩大规模,推动新型养殖业发展。

  (三)聚焦健康扶贫,加大救助力度。通过制作通俗易懂的健康扶贫政策宣传卡,宣讲健康扶贫政策等多项举措,将健康扶贫政策宣讲送到村、到户、到人,不断提高群众对健康扶贫政策的知晓率,尤其加大对长期慢性病患者的政策扶持,对接完善医疗报销体系, 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努力解决“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问题,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四)聚焦精神扶志,激发内生动力。只有把移民群众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志气立起来,劲头鼓起来,脱贫致富才有希望。要坚持从扶志气、扶技能、扶信心入手,加大宣传引导,突出思想引领,广泛深入动员,激发群众要脱贫、想致富的内生动力。通过强有力的思想引导,启发移民群众的内心觉醒,摒弃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自我发展的意识。

  【篇三】

  脱贫攻坚民主监督,是中共中央赋予各民主党派的重要使命,也是各民主党派首次担当对国家重大战略决策进行专项监督的历史重任,开拓了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工作的新局面,也彰显了多党合作制度的优越性。按照中共黑龙江省委的部署,民革黑龙江省委负责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所辖9县3区163个贫困村的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对此,民革省委高度重视,召开多次会议进行研究,创新确立了“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并将参政议政与民主监督工作有效结合,注重及时总结基层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认真收集其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意见建议。

  一、民革省委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根据中共黑龙江省委关于转发《省委统战部、省扶贫办关于充分发挥民主党派作用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民革省委创新确立了“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即充分发挥民革省直和哈尔滨共54个支部,2400多名民革党员的优势和力量,深入到163个脱贫攻坚对口贫困村,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20XX年,制定了《民革黑龙江省委开展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方案》和相应实施意见,为每个支部印发了任务分配表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须知,并结合支部的各自特点,进行搭配组合,如将综合支部和高校支部分为一组,以达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民革省委还先后组织两次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培训,明确监督内容、方式,要求民革全党和基层支部充分发挥力量,强化压力传导,并充分结合各自优势,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社会服务工作结合起来,监督的同时,帮助寻找有效扶贫策略,帮助化解误会、解决矛盾,切实反映和解决贫困地区在脱贫攻坚中存在的实际问题。截止到现在,按照民革省委“压力传导、助推工作”的要求,已陆续组织700余名民革党员深入到163个贫困村、700余户,摸实情、说实话、出实招,形成相关报告50余篇,反映梳理问题100多个,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在“1121”工作模式,即“1个领导小组+1个工作小组+2个调研组+1个监督重点”的组织架构下,民革省委调研组七次赴延寿县,实现了对延寿县46个贫困村监督全覆盖的工作目标。针对调研中发现的六个方面的问题和相应的六条建议,延寿县委召开专题会议制定整改方案,分解整改事项,并将整改结果及时反馈给民革省委。民革省委调研组在五常市民意乡褚家村暗访中发现该村在精准识别、饮用水安全保障和机动地费使用等方面存在问题后,撰写了《关于赴五常市民意乡进行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工作的情况反映》,反映给了哈尔滨市委,得到了哈尔滨市委的高度重视,经过认真调查,五常市民意乡党委书记、分管扶贫副乡长被免职,民革省委脱贫攻坚民主监督实践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针对在实际监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如政策对接不精细,资金分散无合力、帮扶干部存在畏难情绪等,民革省委深入挖掘,认真思考,形成了题为《容错机制重民意 脱贫攻坚敢作为》和《精准对接政策 精细落实政策 盯准扶贫攻坚“最后一公里”》的大会发言,报到全国政协。并在省政协十二届三次常委会上作了《建诤言 勇监督 发挥党派优势 助力脱贫攻坚》的口头发言。

  二、脱贫攻坚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随着我省脱贫攻坚工作的不断推进和深化,各地努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工作路径,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扶贫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诸多的制度安排、责任细化和资金划拨等,其中有许多共性问题应引起重视。

  (一)扶贫政策宣传不到位,“坐等脱贫”现象普遍

  在走访调查中发现,部分群众对扶贫政策了解的并不深入,存在认识偏差,从而产生三种现象,一是“争当贫困户”现象。从现有情况来看,普通农村农户家庭之间往往收入差异并不明显,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生活差距不大,看到贫困户能够享受国家给予的补贴和政策,非贫困户家庭尤其是位于贫困临界线的家庭很容易产生矛盾和不平衡心理,从而想方设法要挤入贫困户的队伍中;

  二是分户致贫现象。基层在落实中,出现了“拆户”、“分户”现象,一些家庭为了享受低保和评上贫困户而分家,弄虚作假。闹出了“财产给儿女、债务归父母、老人交政府”的奇观,形成了错误导向,容易引发群众不满,更是一种资源浪费;

  三是贫困户参与度低的现象。大多数贫困户属于“救济式脱贫”、被动脱贫。贫困户参与度低,“剃头担子一头热”,扶贫驻村干部热火朝天,贫困户却在旁观望,没有激发出奋斗的热情,一些产业扶贫项目,如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做法,实际情况往往是扶贫贷款投入了,贫困户并没有付出劳动,只在年底的时候等收益,催生了一部分“懒汉”。部分没有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户“等、靠、要”心理严重,即使经济上达到了脱贫指标,也不愿意脱贫。

  (二)扶贫产业支撑不足,低端化同质化问题突出

  贫困户脱贫容易,致富难,缺少产业支撑,返贫风险大。一是存在产业趋同现象,出现恶性竞争。部分地方缺乏规划,多注重从项目的方式切入,而忽视对县域、镇域扶贫产业的统筹谋划,导致毗邻村庄、乡镇甚至是邻县、邻省出产的农牧产品都极为相似。走访的十个村庄中,大概有九个都会选择木耳菌、笨榨油等小型项目,造成市场严重过剩,形成恶性竞争,农民遭受巨大损失;

  二是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贫困村现有的企业多为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企业,受观念、体制和发展理念等影响,多数为初级产品,规模小,没有后续加工链条,产品附加值低;

  三是产业规划不考虑实际情况,盲目而为。在扶贫产业选择上,一些地方前期论证不够,市场调研不充分,对自身的认识不足,低端化问题突出,产业可持续性差。还有的地方在既缺人力资源,又缺龙头企业,还缺技术技能的情况下,不考虑实际情况和百姓意愿,盲目发展产业;

  四是产业扶贫面临着巨大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贫困村发展产业的依托是农业,而在农产品生产的过程中会面临着许多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旦出现市场危机,不仅严重影响到贫困村和贫困户发展产业的积极性,使产业扶贫资金“打了水漂”,还会使贫困户重新“返贫”。同时,在实际操作中,多数企业与农户还是一种松散的买断关系,签订合同缺乏履行保障机制,双方利益关系不稳定。如,农产品价高时贫困户不愿出售,价低时企业违约压价收购,公司和贫困户双方互不信任。有些贫困户即使与公司签订了养殖合同,但还会出于利益短视,将畜产品转卖他人甚至吃掉。

  (三)扶贫资金使用不充分,效益很难最大化

  一是扶贫资金无法形成有效合力。脱贫攻坚工作以来,

  很多部门都匹配了相应的扶贫资金,并对这些资金有着严格的投向规定,定期予以检查。这些分散的资金和分散的项目,落实到具体的贫困村,就如同“撒胡椒面”,既和实际需求不匹配,“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也无法形成合力,不能使资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二是扶贫资金存在闲置问题。虽同为贫困村、贫困户,但条件不尽相同,发展短板和发展思路各异,资金闲置的原因也多元。有的贫困村资源良好,可以发展产业,但由于扶贫资金有限,无法将产业落地,因此资金迟迟未动;

  有的贫困村外出务工人口较多,留守的多为老年儿童,既无人力优势也无资源优势,无法发展产业,故而资金闲置;

  有的贫困村基层干部,既无市场经验,又怕承担风险,钱“不敢花”,宁可不干事也怕办错事,扶贫资金成了“烫手山芋”。

  (四)扶贫政策缺乏精准性,需要稳定的配套政策

  一是对贫困家庭的计算周期不够准确。贫困户家庭收入计算周期为每年10月至次年9月,对于单季作物省份来说,这一统计周期并不适合,以东三省为例,每年10月农作物正在收割,农民还未获得实际收益,这时统计家庭收入,会影响统计数据的精确性。二是对部门之间的扶贫政策整合不够。针对扶贫效果,每个部门各自考核标准往往并不相同,多头检查、重复检查,既影响了工作效率,也影响了工作士气。行业部门联动配合不紧密,各自为政现象仍时有发生,会使一些贫困村错失发展良机,政府、社会、企业还未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群体,各方的资源没有充分整合。三是政策缺乏精准和稳定性。有些政策扶持存在“虎头蛇尾”现象,即“重生产、轻市场”,“ 重种养、轻加工”,“ 重落地、轻跟踪”,导致很多产业项目开端良好,后继无力;

  有些发展政策支持不精准、体系不健全,如农村宅基地房屋产权融资门槛过高,扶贫产业贷款周期过短等;

  有些扶贫政策存在“一刀切”现象,如个别家庭虽然生活远低于贫困标准,但因拥有一辆用于看病的破旧机动车,而无法认定为贫困户。

  (五)缺乏激励和容错机制,干部存在畏难情绪

  扶贫干部工作在一线,条件艰苦,工作任务繁重,还要面临多头检查、重复检查,缺乏激励机制,催生扶贫干部畏难情绪。再以扶贫资金为例,去年省市财政给每个扶贫工作队50万资金,这笔资金使用由四个部门监管,考核、审计标准各不相同,形成了不使没问题,使了可能出问题的局面,才导致许多资金闲置,老百姓看着着急,干部看着害怕。目前,引入第三方评估是国家精准扶贫工作成效考核中的一项重要制度创新,对驻村帮扶工作进行考核,主要方式是给受访者发放同一调查问卷,但这种“一刀切式”问卷并不科学,针对贫困户和临界贫困户没有区分度,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之间很难平衡,考核结果往往不能客观反映事实,给扶贫干部带来较大压力。

  三、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几点建议

  怎样确保脱贫攻坚成效?怎样使脱贫攻坚之路走得更加坚实?在工作中,我们认为,政府应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不断反思操作模式,不断激发脱贫内生动力,不断整合各项资源,只有这样,才能使贫困户早日脱贫致富,才能早日实现脱贫攻坚目标。

  (一)加强政策宣传,激发内生动力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讲:“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贫困地区不能完全躺在国家和社会帮扶上,要坚持正面引导和负面倒逼相结合,将建档立卡户纳入社会信用体系,树立致富光荣的思想,营造感恩奋进、主动脱贫的良好风气,要在不断加大帮扶力度的同时,坚持贫困群众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地位,探索创新产业扶贫的方式,切实提高贫困户对发展产业的积极性和参与度,从而激发贫困群众靠自己双手摆脱贫困的信心和斗志。可以选择优秀驻村干部,先进典型代表组成工作队,针对群众重点存在疑虑的政策和热点问题,统一组织宣讲培训。开展文艺扶贫,组织文艺团体走村入户,通过歌曲、快板、二人转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向广大群众讲清脱贫攻坚的重大意义和系类举措,宣传“脱贫光荣”,化解“边缘”贫困户的不平衡心理。同时大力宣传在助力脱贫攻坚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树立群众身边的脱贫致富榜样,营造奋力争先的脱贫氛围。

  (二)注重顶层设计,产业布局因地制宜

  将顶层设计与因地制宜有机结合,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加强贫困地区产业扶贫开发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不同的资源禀赋和发展比较优势,从中长期的角度做好扶贫产业的选择和布局,从而避免短兵相接、同质竞争。同时,产业扶贫要充分面对现实,是不是每个村都需要搞产业,还要看实际情况,对于那些人口资源流失严重、青壮年劳力缺失、留守老人和儿童驻守的贫困村,对于那些既无良好资源、又无良好交通环境的贫困村,对于那些既没有劳动能力和完整智力、又缺少技术技能的贫困户,都要区别对待,不能盲目地走产业脱贫道路。

  (三)创新资金使用模式,构建风险抗御保障

  一是改革创新扶贫资金的管理、使用模式。扶贫资金之所以闲置,根源在于供需错位。财政部今年发布消息,贫困县涉农资金整合试点将推广至全部832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和连片特困地区县,并鼓励贫困县尽可能在“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做到“应整尽整”。除了对涉农资金进行整合外,其他的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也应进行整合。建议下放部分资金的使用权,让县区能针对当地实际,对专项资金的用途进行适当调整,因村施策,使资金的下放能精准对接贫困村和贫困群众的需求,切实使财政投入在精准脱贫中发挥最大效用。二是构建政府、金融和保险有机结合的支撑保障机制。政府为产业扶贫搭建融资平台,金融部门为产业扶贫提供信贷服务,保险机构为产业扶贫构建风险抗御保障。

  (四)注重政策整合,确保政策精准落地

  一是要做到政策的充分整合,应特别注重政策整合带来的捆绑效应,避免各自为战、条块分割,做到项目围绕规划走,资金围绕项目聚。只有这样,才能撬动金融部门和社会资源参与到脱贫攻坚中来。二是建立扶贫领域的大数据信息共享平台。实现民政、公安、农业、人社等行业政策和行业数据共享,全面、动态地掌控扶贫项目实施与资金使用情况,对贫困地区、贫困人口以及扶贫项目实时在线监测,对扶贫成效进行科学化评估。三是做到政策的精准对接和精准落地。每一项国家宏观扶贫政策出台后,各地都应根据实际情况及时制定具体的操作实施细则,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政策的精准落地,避免政策误读。同时充分考虑到单季作物省份的实际情况,建议国家调整贫困户家庭收入计算周期,以每年12月末或是次年1月初为计算起始时间,使统计更加精准。

  (五)完善考核机制,激发干部工作活力

  20XX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改革创新中的失误错误”。一是可以把脱贫攻坚实绩作为选拔任用干部的重要依据,拓宽基层扶贫干部的晋升渠道,提高扶贫战线干部的政治待遇,特别是对贡献突出、表现优异的扶贫战线干部设立评优评先单独奖项,给予记功等奖励,通过比照发放特殊岗位津贴等方式提高干部的经济待遇。二是引入容错纠错机制,保护干部改革创新的积极性,旗帜鲜明地对干部在扶贫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合理“容错”,营造敢于干事又有担当的良好氛围。在建立容错机制的同时,要科学规划对扶贫工作的考核办法,划清“可容”与“不容”的明确界限,坚持有错必纠、有过必改、违纪必处、违法必抓。

  【篇四】

  当前,脱贫攻坚工作已经进入常态化阶段,在认真贯彻落实中省市关于脱贫攻坚的重大决策部署,特别是习总书记在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的同时,加快推进产业扶贫工作是助力全县脱贫攻坚、奋力实现追赶超越的有效途径。

  近年来,XX县按照全县脱贫攻坚工作总体部署,紧盯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着力园区承载、科技支撑、龙头培育、品牌打造,在推进脱贫攻坚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与现阶段中省市脱贫攻坚的总形势、要求和任务相比,还有差距和不足,还需要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产业扶贫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扶贫组织机构及相关政策

  成立了县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明确县农业局为产业脱贫工作推进组的牵头单位,同时,成立了产业脱贫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强化对全县产业扶贫工作的组织领导。建立了产业脱贫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和各成员单位联络对接机制,保障产业脱贫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制定出台了《XX县关于切实推进产业脱贫工作指导意见》《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印发了《实施精准产业到户扶持的指导意见》《产业脱贫数据信息资料报送制度》《移民搬迁产业扶贫实施规划》《互联网+农业促进产业脱贫实施方案》《农业科技助力精准扶贫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重抓“三园一业”,筑牢增收基础。立足资源禀赋,坚持长短结合,突出产业扶贫“三园一业”(即: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村特色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和劳务输出产业)。今年上半年,10个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产值1.72亿元,增长11.3%。生产茶叶4809吨;

  发展家庭适度规模养殖户2.12万户;

  建设规范化魔芋基地1万亩,发展高山延迟蔬菜6000亩、订单辣椒、花椒6027亩、设施蔬菜1200亩;

  新增林药面积3.7万亩、核桃基地7500亩、小杂果2300亩,食用菌栽培400万袋,蜜蜂养殖2.5万箱;

  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万余人。

  2.突出“三个精准”,推进产业到户。一是产业对接精准。坚持做到产业选择与市场需求对接、产业布局与贫困群众对接、产业经营与技能特长对接,促成XX的资源禀赋、自然生态等优势得到转化运用,主导产业、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得到发展,贫困群众的积极性与技能特长得到全面发挥;

  二是增收方式精准。切实做到家庭经营增收、入股分红增收、劳务增收“三位一体”融合稳增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三变模式”促增收;

  三是服务保障精准。全力推动科技服务、投入保障、基础支撑齐头并进,切实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激发贫困群众脱贫内生动力,挖掘产业扶贫潜力。保证了贫困村、贫困户产业全覆盖,做到了产业长短结合,一户一策。目前,产业到村到户台账、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台账基本建立,落实产业到户1.27万户4.29万人,落实247个新型经营主体带动贫困户1.2万户4.04万人,做到了靶向治疗、精准发力。

  3.加强统筹规划,促进融合发展。因地制宜,制定了《XX县产业脱贫规划(20XX―2020)》,目前,各镇(办)按照规划要求,积极推进产业脱贫项目落地。同时,积极推动移民搬迁产业扶贫“两园”建设,按照“安置点有主导产业、贫困户有增收门路、贫困人口有致富技能、产业发展与移民脱贫同步前进”的目标,融汇农业休闲观光、电商等业态,推进三产融合发展。

  4.强化示范引领,拓展创新思路。在农业产业示范园建设上,立足茶产业发展,落实县茶技站联系指导,遴选陕西怡溪春茶业科技有限公司、XX县丰源林牧业有限公司为示范点,建立带动贫困户机制,分别带动贫困户94户和76户,多种形式增加贫困户收入;

  在特色产业创新示范项目推进上,遴选XX县黎丰农牧业有限责任公司为示范点,落实县园艺站联系指导,实施订单辣椒生产,贫困群众产业发展积极性高,带动116户;

  在示范点与贫困户共赢发展利益关联机制建立方面,形成了勤兴肉牛“合作社+基地+技术+贫困户”四统一回收抱团发展模式、利民魔芋“规模经营+贫困户”收益多元化发展模式、黎丰辣椒“公司+基地+贫困户”订单农业等模式经验,在全县产业发展中推介推广。

  (三)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自然条件较差,山大沟深,土地零散,自然灾害频发,严重制约县域经济发展。

  2.产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比较单一,支撑发展能力不足,基本上都是农业产业为主,第二产业发展不够,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发展主要以家庭为经营主体,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村集体经济“空壳”问题突出,成立的新型经营主体存在“空转”现象。

  3.贫困程度较深,贫困面大,20XX年数据清洗精准识别后现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17639户48968人,贫困发生率21.69%,贫困村127个(含10个深度贫困村)。贫困发生率高于全市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11个百分点。贫困人口居住分散,空心化、老龄化、因病致贫返贫等问题突出。

  4.贫困群众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发展能力、动力不足。

  这些现实存在的问题,迫使我们要切实把贫困群众放在心上,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产业扶贫任务抓在手上,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系统推进、靶向施策上下功夫,集全县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

  开展产业扶贫工作的几点建议

  (一)准确定位、突出优势。首先要紧扣“市场”做文章,既立足于摆脱当前的贫困,又着眼于可持续的脱贫,精准布局短平快产业和中长线受益产业,打牢产业扶贫基础。其次要坚持互补错位发展,立足资源禀赋,找准比较优势,XX县森林覆盖率达66.2%,县城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年均达到340天,被誉为“天然氧吧”和“天然中药库”,20XX年被确定为全国首批、陕南唯一的国家生态保护与建设示范区,具有得天独厚的推动种养结合、农牧循环的产业发展优势,可因地制宜推动连片现代农业产业园、村村特色产业示范园、户户产业小庭园建设,以“三园”联动机制实现大园带小园、产业带农户、长效稳增收,走出符合XX贫困山区特点的产业扶贫新路子。

  (二)聚焦重点、精准发力。立足贫困村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和区位特点,兼顾时效性和长期性,因地制宜精准布局产业。继续推进“茶叶、畜牧、魔芋、中药材”四大主导产业,适度规模化、标准化发展;

  因地制宜发展食用菌、蚕桑、中蜂、马铃薯、特色蔬菜、小杂果、林下种养及特色水产、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特色产业,实现贫困户与产业有效对接。同时,不断完善产业奖补、贷款贴息、税费减免等方面政策措施,以激励贫困户发展产业。

  (三)系统谋划、创新路径。建立产业扶贫项目库,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炼成模式,把模式规范成项目,以项目推动产业发展”的途径,把贫困户吸附到新型经营主体周围、嵌入到产业链条当中,切实让产业发展成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的根本依托。各镇(办)以及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要充分专注产业发展规划、产业帮扶措施,全力推进村级经济组织和互助组织规范运行,积极引导有劳动能力、有发展意愿的贫困户在房前屋后开办产业小庭园,支持贫困村至少建立1个特色产业示范园,鼓励跨村连片建立1万亩以上的现代农业产业园。依据贫困户的劳动能力、技能特长等,量身定制庭园业态,确定短平快项目,实现产业对人、人对产业;

  依据贫困村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重点在示范园区发展主导型产业,实现一村一品;

  充分发挥县域自然生态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主导产业、小众产业以及特色产业的融合发展,建立现代农业园区,实现一园一特色,争取让产业在贫困村、贫困户实现全覆盖。在产业规划布局上,坚持因地制宜、适生优生的原则,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区,主要发展林特产业、林下经济、牛羊养殖、中药材等产业,在800米以上的半高山地区,重点发展茶叶、魔芋等产业,在8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平坝地区重点发展畜禽养殖、特色水产、粮油作物、蔬菜种植等产业。

  推动产业扶贫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展望

  (一)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以农业倍增工程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的致富产业,逐步实现贫困村“村村有主导产业、户户有增收门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标。一是发展小众产业。坚持一村一品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础、有主体、有效益、有市场的“五有”要求,以村为单元,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食用菌、林产等区域性短平快“小众产业”,提高贫困人口产业参与度。20XX 年底前,实现129个贫困村都有产业覆盖,每个产业扶持贫困户至少有1 个长、中、短期结合的产业增收项目。二是突出抓好四大农业主导产业。畜牧产业方面形成生猪产业稳定发展、白山羊产业加快发展,其它畜禽养殖齐头跟进的发展格局。到2020年,全县饲养生猪达到85万头、牛10万头、羊50万只、禽200万羽的养殖规模;

  茶产业按照“一带二区”布局(210国道生态观光茶园旅游带,楮河、纳溪河流域优质富硒区和三元、简池优质高产区),把握好基地建设、产品加工、市场营销三个重点环节,每年新建茶园1万亩,低产茶园改造1万亩,培育丰产茶园1万亩,配套搞好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20XX年茶园面积达到13万亩,茶叶产量达到5500吨,2020年达到15万亩,年产茶叶7500吨的突破发展目标;

  魔芋产业重点抓好基地建设、种芋繁育和魔芋初级加工,实现产量超过10万吨;

  重点抓好药源基地建设、主体培育、市场销售三个关键环节,全县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5万亩。三是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在泾洋草坝、小洋毛垭等半高山地区建立反季节蔬菜基地5000亩;

  在黎坝、简池等地建立订单辣椒种植基地5000亩;

  沿210国道、镇碾路发展食用菌袋料栽培500万袋;

  在巴山、大池等蚕桑基地种植蚕桑3万亩;

  在九阵、鹿池等地沿河谷、平坝平缓地带发展特色水产养殖300亩,水产品产量达到450吨。

  (二)加快经营主体培育。依托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建设培育力度,带动贫困户增收致富。积极培育认定一批省、市、县级示范园区、重点龙头企业、示范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加大扶持力度,持续增强带动贫困户增收能力,引领带动经济发展和产业扶贫。扶持经营主体实行自主创新和技术改造,拉长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加快职业农民培育,培养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职业农民。到2020年,培育扶贫带动型龙头企业30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总数达到800个、家庭农场150个,培育职业农民1000人,力争实现新型经营主体贫困村全覆盖。

  (三)着力推进三产融合。一是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搭建贫困人口生产就业新平台,带动有一定劳动能力的贫困户进入产业链;

  大力发展电商服务业,在2020年之前全力实现全县129个贫困村建立电商服务站,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加快农产品流通服务体系建设,依托XX县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实现线上线下双向农产品流通。二是大力实施农超对接工程,依托心连心购物中心及所有镇级超市,广泛吸收农民专业合作社新鲜农产品入驻超市流通,切实解决贫困村、贫困户农产品流通“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大力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拓展农业经济,带动贫困人口就地创业就业。

  (四)创新生产经营方式。加快土地和林地流转,鼓励贫困户以承包经营权入股,引导贫困户土地经营权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园区流转,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支持各类新型经营主体吸收贫困户以土地经营权、产品、劳力等要素参股,密切与贫困户的利益联接关系,各经营主体雇佣劳动力要优先向贫困户倾斜。目前,我县长岭镇碗厂沟村国耀农业公司推行的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创新生产经营方式的一个成功案例,该公司共流转土地1600亩、土地入股1500亩,吸纳社员270户1230人,其中仅在册贫困户就有122户315人,不仅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保障了社员长期受益。

  【篇五】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破解“三农”发展难题的新路径,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新举措,有利于形成“农民主体、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企业带动、城乡协同”的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新格局。通过“三变”改革,激活农村“沉睡”资源,激活存量资产、自然资源、人力资本,推动精准脱贫,促进农业生产增效、农民生活增收、农村生态增值,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启动以来,我县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构建脱贫攻坚长效机制,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建立健全集体经济组织为切入点,强化“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健全工作机制,稳妥推进产权制度改革工作。

  (一)坚持组织领导奠基础。成立以县委书记为组长,县委副书记、主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级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县农业局局长任办公室主任,抽调专人组成专门工作机构,负责日常工作,统筹协调改革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健全督导考核机制,指导督促各镇(办)开展工作。坚持“县指导、镇主体、村实施”工作运行模式,按照“先行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进”的思路开展工作,结合我县实际,县委制定了《镇巴县关于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镇巴县全面开展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工作实施方案》等文件,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及方法步骤等。

  (二)坚持政策宣传造氛围。加强对改革政策的宣传培训,增强群众的知情权、表达权、监督权,调动群众参与改革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营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围。通过召开动员培训会、悬挂横幅、制作宣传栏、发放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目的意义及相关政策。不断加强业务培训,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法规、技术路线、程序步骤等相关业务知识进行全面系统的培训,确保全县改革工作规范推进。持续强化“四支队伍”职能,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形成改革合力,提高农村“三变”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启动以来,组织县镇村相关人员先后参加省市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业务培训22场次,参与培训人员1100余人次。印发各类资料10000余份,落实政策宣讲到户。

  (三)坚持规范操作保根本。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根本性制度安排,涉及全体成员的切身利益。我们把保障农民群众民主权益作为基本原则,按照“成立工作机构、制定工作方案、宣传动员培训、清查核实资产、成员资格认定、股权设置量化、建立集体组织、发展集体经济”等八个环节按步骤有序推进。各镇(办)区别不同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改革工作,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制定规范的工作方案和指导政策。在推进改革中坚持“守住底线、规范提升、放活发展”,准确理解改革政策,规范改革设计,切实做到数额无误、产权明确、现状清楚、群众认可。每项决策都提交村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代表)大会民主讨论,履行规范的操作程序,取得广大成员的理解和支持。

  (四)坚持资金保障激活力。针对全县大多数村无集体经营性资产和集体资源性资产,属典型的集体经济空壳村的现状,按照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脱贫攻坚相关政策要求,利用财政涉农整合资金向集体经济组织注资,作为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的启动资金。20XX年,印发了《镇巴县 20XX年资产收益扶贫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推进“三变”改革支持资金管理办法》,将全县产业脱贫资金总额的35%共5340万元,注入到村集体经济组织。按当年退出贫困村和深度贫困村集体经济组织每村50万元,其它贫困村每村30万元的标准进行支持,以此倒逼贫困村加快集体经济组织发展步伐,逐步消除集体经济“空壳村”。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据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探索总结出了一批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典型,带动了贫困群众增收。截至20XX年6月底,在农业部门注册登记的集体经济组织(村集体经济合作社)81个。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的村数占行政村(社区)总数的 44.8%。全县有集体经济收益的村达到20个以上,典型引路作用明显,全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一)“1+N”模式多管齐下,发展集体经济。杨家河镇三湾村坚持党支部引领,紧扣脱贫攻坚,坚持民主决策和规范操作,完成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工作,成立了集体经济合作社,并将原有的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和村互助资金协会纳入到村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管理,以村集体经济组织为载体,以集体资产资源和扶贫资金为依托,选准对接经营主体,多渠道发展集体经济,促进贫困户增收。一是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对镇政府为其注入的涉农整合资金50万元,全部投入到北京同仁堂陕西麝业公司,采取合作发展林麝养殖入股分红的模式,每年增加村集体积累3.5万元以上。二是村互助资金协会将镇政府为其投入的涉农整合资金40万元,按照带资入企方式加入康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发展高山富硒茶产业,先期实现贫困户按约定比例分红2.4万元,带动65户贫困户增收。三是利用康裕公司流转贫困户及周边群众闲散土地、荒废坡地,按不同地块及地面茶园签订土地流转协议,带动该村78户贫困户及农户增收。四是村扶贫互助合作社内成立了村级水电服务队、基础设施维护队、农产品营销服务队、环境保洁服务队。在该村各服务队实施的小项目建设中吸纳贫困户及当地“能人”加入其中,村集体经济通过小型项目增加收益。目前,三湾村已有集体积累4万元,贫困户分红收益2.4万元,实现了村集体收入零突破。

  (二)社企共建产业基地,发展集体经济。黎坝镇先期以各贫困村扶贫互助合作社为载体,采取合作社与光伏企业合作共同投资,引资企业发展光伏产业,建设分布式光伏电站。按“共同投资,收益平分,公司管理,贫困户分红”合作原则,优化利益分成,实现有“伏”共享。光伏项目总投资860万元,全镇86户贫困户利用政策扶持资金和小额贴息贷款户均5万元共计投资430万元入股到村扶贫互助合作社,贫困户按照投资额的6%连续三年定额分红。分红期满时,各村扶贫合作社、贫困户可优先回购不定份额光伏项目产权,获得产权后不参与运营管理条件下,按照所占份额全部收益95%实现永久分红。目前,该镇贫困村光伏项目年收益25.8万元,惠及86户“三无”贫困户400余贫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三)自主经营特色产业项目,发展集体经济。碾子镇三官村结合村情民意,选择优势项目,自主发展农业产业项目。一是将农户承包土地流转到集体经济合作社,统一规划整理,发展荷塘观光园特色莲藕产业100亩。二是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免费向贫困户提供苗木、技术培训、市场营销等服务,发展青脆李(冬李)450亩,并与贫困户达成股份制合作协议,产业见效后集体经济组织与贫困户按3:7比例分红;

  莲花村集体经济组织通过流转土地,发展了50亩特色生姜产业,并吸纳贫困户到基地务工。村集体经济组织同步推进市场营销,已经与周边市县的超市、农贸市场、食品企业等方面的客商达成了初步合作协议。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群众对改革的认识不足。镇巴地处秦巴山区东南隅,虽然拥有较为丰富的耕地、山林等资源,但大多承包到户,集体资源很少,加之农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相对封闭,部分贫困群众思想保守,传统小农意识顽固,改革发展意愿不强,不能适应与外界市场相同步的改革,而且对改革未来的前景认识不足,在土地股份合作中大多趋向土地流转,收取流转费用,不愿入股,无法从真正意义上由农民变成股民。

  (二)经营主体存在经营风险。农业生产面临着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双重压力,所以农业既是弱势产业,更是高风险产业。“三变”改革后,村集体、农民的有关资产权利权益入股进入了相关生产经营实体(有限公司、合伙企业、专业合作社等),这些经营实体是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生产经营过程中受冰冻、旱灾、水灾、雹灾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预见的市场因素双重影响,出现经营性亏损风险的几率非常高。而且经营主体与入股村集体、农民按照市场经济主体明确责任,经营主体按照市场规律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市场风险更加不确定,经营性亏损的风险将更加增大。20XX 年镇巴县在20个村开展试点,起步阶段的改革政府主导作用大,对参与企业和项目选择相对比较优质,出现经营性风险几率相对较小。但从20XX 年开始全面推广后,各村的情况千差万别,政府支持力度及惠及面有限,经营主体出现亏损的几率呈上升趋势。如何面对农村、农民风险承受能力偏低的背景下,建立有针对性生产经营风险防控机制,化经营风险解或者将经营风险有效分担、降到最低,守住农村、农民生产生活的底线,是当前我们亟需破解的难题。

  (三)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实际操作困难。农村集体资产“折股量化”,是指让农民成为村集体的“股东”,赋予农民对集体资产股份的占有、收益、有偿退出及抵押、担保、继承权等六项权能,解决长期以来农村集体资产不明晰、所有权被虚置等问题,使村集体的每个“股东”都能从集体经济发展中公平获得红利。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还存在折股量化难以实现的问题。如,为了帮助壮大村级集体资金盘,县级层面整合了部分资金,按照30至50万不等的标准分别注入了村级公管账户,但由于某些村人口基数庞大,如果按照人口折股平分,每人仅能获得几十上百的资金,对村民的带动作用不大,弱化了资金效益,也违背了整合涉农资金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的初衷。

  镇巴县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启示和建议

  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工作推进两年多以来,我们摸着石头过河,敢于尝试,勇于创新,积极破解农村改革深层坚冰,不断推动我县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新进展。在此过程中,我们有三点启示:

  启示一:“资金变股金”过程中的制度支撑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导。目前,省级层面关于开展“三变”改革的导引性文件是20XX年10月19日省农业厅出台的《陕西省“三变”改革工作导引》,其中关于“资金变股金”有关规定中指出,对财政投入贫困户的专项资金,直接量化为贫困股金,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持有并经营,作为集体特殊股,所得收益归贫困户所有,一并将成员股、集体股、贫困户优先股“三类股份”规范设置。对扶贫资金投入形成的经营性资产,所有权固化给集体,收益权由集体和贫困户按一定比例分配,配套实行贫困户脱贫退出的动态调整机制。在实际操作中,缺乏相关制度支撑,很难细分,力争建议在省市层面出台更为具体的指导意见,便于县级层面操作。

  启示二:“农民变股东”过程中的承接主体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从镇巴两年多的实践来看,能够承接集体资产、经济效益稳定的市场主体不多。而且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基础差、底子薄,发展中还有适应市场规律的过程,当前能获取集体经济分红的村还不多,农民获得感不够。在实际承接主体选择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群众的获得感与承接主体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结合起来,统筹考虑。

  启示三:“资源变资产”过程中的风险防控是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资源变资产”过程中,大部分村集体经济基础不强,少量的集体资源、资产一旦入股到市场主体,极端情况下市场主体的破产会导致集体经济资产流失。需要对以资源或资产入股的项目建立严格的审批制度,既要做好经营风险评估,更要做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为此,提出三项建议:

  (一)加强思想转变。一方面,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全县干部的教育培训力度,加强他们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系统性、综合性的把握,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关系的理解,提高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的认识,积极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造就一批懂经营、会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另一方面,要广泛开展宣传发动,以座谈会、村民代表大会等多种形式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三变改革工作进行政策解读和宣传,引导群众积极参与,充分发挥村民主体作用,并积极引导他们参与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产业。

  (二)构建风险防控机制。一方面探索建立经营风险补偿机制,引导和鼓励参加农村“三变”改革的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树立现代化经营理念,提供科学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市场竞争能力。例如,支持鼓励合作社等经营主体购买农业保险,降低经营风险。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参与“三变”农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对由于生产经营原因出现参与“三变”农民收益严重减少,不能维持最低生活需要时,可由政府拿出部分整合的涉农资金,为这部分农民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帮助其渡过改革发展攻坚期。

  (三)做好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工作。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难点在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头。对于产权明晰、量价清楚没有争议的资产,很容易就分下去了,对于一些无法量化折股到人头的资产可以采用由镇办和县农业局、农经站指导,村民代表参与共同估算,对集体“三资”进行清产核资,全面清理核实集体经营性资产、非经营性资产、资源性资产,并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对结果进行认定。加快建立完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和交易中介的组织及平台,针对难以折股量化到户的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加大招商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本盘活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集体经营性资产折股入股,采取灵活措施盘活资产,实现资产转换变股。对于整合的涉农资金,不将资金平分下去,可先按村级人口折股,村民(社员)持股,将资金用于发展产业等持续发展壮大村级集体资产的业态之中,实现整合资金效益的最大化。

本文TAG:脱贫  攻坚  工作  调研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