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预留广告位

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三篇

分类:教案下载 日期:2022-11-04 19:06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三篇

  逆境中的成长,在逆境中积累生命的光华,这边是生命的潜质之所在。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视生命。职场范文网为大家整理的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资料,提供参考,欢迎的参阅。

  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一

  影视欣赏课程教学设计:

  一、 电影背景介绍:

  《隐形的翅膀》是2007年九月七日由华夏电影公司出品的一部青春励志影片,由冯振志执导,雷庆瑶主演。

  《隐形的翅膀》是导演冯振志自编自导的第一部故事片。最初是为双臂残疾女学生自强不息的真实事迹所感动,而引发创作的冲动。导演及其夫人赵慧利女士用两年的心血编写剧本,并倾尽家里所有积蓄拍摄本片,他们的执着感动了残联的领导和朋友王萌和安珍等。在大家的热心帮助下,该片终于完成。影片展现的是断臂姑娘在难以忍受的磨难面前并没有退缩,而是以远超常人毅力和坚强的意志获得了成功,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雷庆瑶3岁时失去双臂,16岁时因为主演励志电影《隐形的翅膀》,被誉为"折翼天使"并获奖,20xx年,进入四川省乐山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2010年走上创业路,被评为"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被称为“东方维纳斯”、“断臂天使”。

  《隐形的翅膀》的获奖情况:

  二、 内容情节:

  故事发生在壮美的内蒙古草原上。15岁的花季少女志华考上了高中,她和同学们高兴地去放风筝,不幸被高压电击中。经医院奋力抢救,保住了性命,却失去了双臂。志华的母亲经受不住这惨剧的打击,患上了间歇性精神分裂症。失去双手的志华不能自理,生活变得异常艰难。志华想回到学校上学,可是无法写字做作业,学校没法接收她。面对失学和生活无法自理的艰难处境,志华非常痛苦,想自杀了结一切,是爸爸妈妈的爱唤醒了她重新面对生活的勇气。

  为了重返校园,她在家刻苦练习,脚趾磨烂了,结出厚厚的血痂。终于,她学会了用脚流利地写字,争取到了重新上学的机会。学校离家太远,为避免迟到, 隐形的翅膀

  最好的办法是住校。她必须具备生活自理能力,才符合住校的条件。为此,她白天黑夜地苦练脚上功夫。终于用脚学会了洗脸、漱口、穿衣、做饭、打电脑、练书法,甚至学会了穿针引线、缝缝补补等,一切用手才能做的事她用脚基本做到了。

  她妈妈的间歇性精神分裂症越来越重。一次意外刺激后,被幻觉误导,走进一个水泡子里,差一点被水淹死。志华及时发现了妈妈,但是她没有手,又不会游泳,只能拼命地跳进水里,呼喊救命。就在万分焦急的时候,有一辆拖拉机开过来,才把奄奄一息的志华和她妈妈救了上来。所以当市残联的教练来学校挑选运动员时,志华担心妈妈再次掉到水泡子里发生意外,就选择了游泳项目。她向妈妈保证一定考上大学,不再让妈妈着急。

  志华参加了高考,虽然她的考分过了线,但因为没有双手又报的是医学专业,她没有被录取。想学医为妈妈治病的愿望破灭了。就在她迎战全国残运会刻苦训练的时候,她妈妈无意中知道了志华没有被录取的消息,经受不住打击,精神分裂症发作,一下子走失,再也没有回来。

  志华在全国残疾人运动会上获得了好成绩,取得了进军残奥会的资格。但是她的妈妈已不在人世。为了纪念妈妈,志华和爸爸去放风筝,那是一个妈妈为她亲手做的希望她拥有双手的龙风筝。

  该片表现出人类挑战自身生命极限的主题,讴歌人类顽强而美丽的人性,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三、 文本原生价值:

  1、影片运用喜剧手法,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传递给观众,以诙谐的基调,催人扬鞭奋进;而不是以低沉的调子,只让人掬一把同情的泪水。在志华的男同学教她学骑自行车时,影片就用了一系列令人啼笑皆非的滑稽动作。男同学解下裤带绑在车把上,扶着车后座教她学车时,裤子总是接二连三地掉下来,令人捧腹大笑,就连心怀嫉妒的另一位女同学也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这是喜剧常用的手法。它透露出这样一些信息:男同学的善良和执着,值得笑着赞叹;当不幸来临时,我们仍然可以笑着面对。如果,能让志华回头看到男同学的狼狈相而发出会心的笑,效果就更加强烈了。

  2、多次以电影常用的蒙太奇手法,表现人物心理活动,诠释人物行为的动机,

  表现人物内心情感,在情节结构上造成悬念。比如,母亲在寻找失去双膀的志华时,奔跑到电线杆旁那种剧烈恐惧的表情,造成悬念,然后又闪出志华因去够高压电上的风筝而触电的镜头,解释志华失去双臂的原因,表现了母亲内心剧烈痛苦的感情,又为后面的疯埋下伏笔。又如,志华在刚刚失去双臂,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而轻生时,影片很快将镜头闪回到一家人放风筝的欢乐情景,她用手去田野采花的特写镜头,突出有手的珍贵和美好,这一方面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人物痛苦、绝望的心情,解释了人物行为的动机,同时,也让观众感到,我们拥有一双健全的手是多么幸运,要以加倍的努力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从而受到良好的教育。

  3、张弛有度,也是影片的艺术特色。古人说:“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说的就是紧张和轻松要结合好。每当志华遇到挫折,让观众为她感到揪心时,就会有一段舒缓的抒情的画面出现,或一望无际的美丽田野,或万马奔腾的场面??这既缓解了观众的紧张情绪,又为人物进入到回忆之中作了自然的过渡。

  4、自然环境渲染,悲喜映衬,是影片的又一个特色。家里的风筝被暴雨淋湿后,志华艰难地用嘴用脚去收风筝,痛苦地哭喊,而疯了的母亲却笑着在雨中放着她的风筝,嘴里说着,风筝飞了!风筝飞了!这狂风暴雨里,一悲一喜,实际上都是表现悲。志华悲的是父亲夜以继日糊出来的风筝全泡汤了,而这些风筝好不容易才被订购了的,是用来换学费的。所以志华哭了,内心是悲痛的。母亲喜的是父亲糊的和高压线上一样的风筝终于毁掉了,女儿的危险终于消除了,女儿从此就可以长出手来了!所以母亲笑了,内心是欢喜的。这种悲喜映衬造成巨大的力量,震憾着观众的心灵。

  5、象征手法的运用,是影片的另一特色。疯母亲的反常愿望——让志华长出手来,表面看似痴心妄想,实则是母亲的一种深深的爱,这种爱正是志华向前向上的坚强后盾之一。影片结尾,糊满白手的龙风筝越飞越高,寓意志华的秃臂上长出了隐形的翅膀,也就是实现了母亲的愿望,长出了手!但手是不能飞的,而翅膀是能飞的。志华的所作所为,高出母亲的期望,母亲希望她长出手来,是能够应付穿衣吃饭这样的小事,而志华却一举夺得了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冠军的金牌,实现了大志!

  四、 文本教育价值:

  1、这部影片抓住了残疾人在逆境当中奋发图强的精神,这种精神不但对残疾人有意义,对所有的健康人都是非常有意义的,应该成为我们的民族精神,成为我们今天的时代精神。

  2、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在享受着富裕和安宁的同时,应该怎样面对人生的逆境和挫折。看看志华,想想自己,怎样才能做到逆境中不消极沉沦,顺境中更清醒顽强?怎样才能拥有一颗健全的心灵,面对困难,自强不息?独生子女应怎样以知恩图报的心态学好本领,心存感恩,回报父母和社会?这些问题都值得学生深思和反思。

  3、有一种力量叫做坚强,有一种感动叫做坚强。电影《隐形的翅膀》正是诠释了这种精神——坚持不懈、永不言败。这不正是现代的学生身上所欠缺的吗?我们应该沉静下来凝想生命的真谛。逆境中的成长,在逆境中积累生命的光华,这边是生命的潜质之所在。我们应该在更深层次上去敬畏生命,去珍视生命。我们要像志华一样,在困难面前永不低头,从不言败,让生命在珍视和坚持中升华。

  五、 和语文教材的勾连点:

  1、《触摸春天》选自人教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组。本组以“热爱生命”为主题。选有四篇美文,让学生体会生命的美好,从而思考如何对待生命,热爱生命。本文文笔细腻,语言丰富、优美,描写了盲童安静在花丛中用心灵来感受美好春天的故事,表达了盲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的强烈追求。文章以一个邻家的盲女孩安静为形象,以代表春天的蝴蝶为意象,娓娓道出一个蕴涵很深的哲学话题:触摸生命的春天。

  谁都有生活的权利,谁都可以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安静虽然是个盲人,但她的内心是五彩缤纷的,她的拥有的世界也是五彩缤纷的。电影《隐形的翅膀》中的志华通过自己的努力,在黑暗中缔造出属于自己的光明,拥有多彩的人生。

  2、《检阅》选自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四组。这篇课文讲述波兰一所学校的儿童队员,在国庆来临之际,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在国庆游行检阅时,让拄拐的博莱克走在第一排。游行时,他们的检阅队伍获得了大家的一致喝彩。理解残疾的博莱克的自强、自尊、自信是教学的又一难点,我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描

  写主人公在检阅式上的动作神态的句子,然后我动情地说道:“一个残疾人能够走得和正常人一样,他该付出了多大的代价啊!”然后引入《隐形的翅膀》中的一小片段关于主人公刻苦练习的视频,让学生“身临其境”,走到文字的背后去理解感悟,把学生领进了课文,学生自可理解博莱克在训练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以及为克服困难所付出的代价。

  六、 问题与作业设计:

  1、微写作:我们该如何对待身边的残疾人?

  2、思考:生命是什么?我将怎样创造一个属于自己的缤纷世界?

  3、制作手抄报,主题:生命或关爱残疾人

  七、 拓展链接:

  1、欣赏歌曲《隐形的翅膀》、《蜗牛》,欣赏舞蹈《千手观音》。

  2、阅读链接《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贝多芬》等

  3、欣赏电影《隐形的翅膀》、《听见天堂》 《我的左脚》、《阿甘正传》、《我的马拉松》、《海洋天堂》等

  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二

  不同的艺术,有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语言,各自的表现手段也不相同。对照起来看,如果说文字是写作艺术的构成基础,那“画面”就是电影艺术的构成基础。“电影是一种普遍性的文字;一种原始时代的象形文字。”(《电影美学概述》)。从实物到文字,形成“象形文字”,从实物到图像,成为“电影画面”,电影与文字之间的内在关联可见一斑。

  电影“文字”(画面)以其真实而生动的形象直接诉诸人们的感觉(特别是视觉),通过感知引起人们的反应(思想的、感情的);而语言文字则首先要求人们理解它的意义,然后再把文字转化成形象(相当于电影的“画面”),方能引起人们的反应(思想的、感情的)。语言文字与电影“文字”(画面)比较起来,对人们的感觉起作用,必然间接一些。

  所以,如何使语言文字生动形象起来,实际上存在着一个如何将“书面文字”向“电影文字”靠拢的过程。当电影把那些孤立的表现特定内容的画面、镜头,按照不同的需要组合、连续起来后,就会产生新的意义。而一系列的画面构成的整体,就象文字构成词句、组成语言一样,也就表达出新的各种各样的思想内容,电影“文字”正是这样构成了电影的“语言”。正如艾?摩林所说:“电影是一种思想活动,一种吸引观众参加思考的强烈力量,同时也是一种文字的发展。运动变成节奏,节奏变成语言。从运动到思想活动和谈话,从画面形象到感觉和思想观念!”(《电影美学概述》112页)电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艺术,包含着各种艺术因素。写作原本也是一种思想活动,一种展示自己并引发读者关注的活动,它同电影艺术一样具有极为显著的综合性特点。而电影艺术中最为独到的“蒙太奇”,在许多文字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它的所在,前苏联著名导演罗姆在《文学与电影》中分析了普希金的《黑桃皇后》、托尔斯泰的《复活》,以及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后,得出结论:“蒙太奇式的思维乃是文学作品本来具的。”在写作教学中,如果能在“定体与选材”“立意与排序”到“造句与组段”等各个环节中,适当借用或调动电影艺术中的某些方法,可以使写作的教学更为形象化,写作的训练更具阶段性。

  关    联

  一.定体与选材

  写作教学中指导学生将“审题”与“定体”紧密结合在一起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文体与目的是捆绑在一起的,“体不明,意不清”,选材亦就无从下手。当然也可以指导学生根据手头现有或可以拿来所用的某些材料,来确定采用何种文体来作文。问题的关键是:无论从哪一步开始,都应该有一个搜索、摄取、导入事实或论据的过程。

  这中间,借助电影艺术中的“蒙太奇”手段,有利于更好地去联想和想象。在电影制作中,按剧本或影片所要表现的主题思想,分别拍成许多镜头(画面),然后再按原定创作构思,把这些不同镜头(画面)有机地、艺术地组织、剪辑在一起,使之产生连贯、对比、联想、衬托、悬念、快慢不同的节奏,从而有机地组成一部表达一定的思想内容,为广大观众所理解的影片,如此的构成形式与构成方法即称为蒙太奇。在写作教学中,适当渗入有关蒙太奇手法的特点介绍,可以使学生在选材立意的过程中,增强对全文主题思想(写作目的)的把握,尽量减少写作中的随意和无序。电影中的蒙太奇是根据主题思想来剪辑、组合镜头的,写作中的立意与选材基本与之相当,尤其是在有较多限制的命题写作的时候更是如此。只是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如开放性的自由写作或只有话题要求时,会出现“逆向的操作”。

  叙述类文章的立意与选材,应指导学生强化“画面”意识。根据蒙太奇产生的原理可知:人类在视觉上具有一种自然的特性,当我们用目光去打量四周的事物时,总是把自己的视觉注意力,依次地集中在不同的——最广阔的,或是最狭小的空间范围上。正由于这一点,当我们在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或联想、想象到的内容述诸文字之前,就应当讲求头脑中有“画面”。

  叙述的直观与形象,使学生较容易领会并移用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而议论的逻辑与抽象,使其对蒙太奇手法的借鉴,较多地表现为一种“思维”。人们认识客观世界,不仅有感性认识,还有理性认识,直观的感性认识总要上升为推理和判断的理性的认识。因此,无论是叙述还是议论,在立意和选材的过程中都可以从电影艺术的蒙太奇方法中得到启发,因为电影的蒙太奇,不仅是视觉的、直观的,也还有它内在电影“思想”的方式和规律。这里的“思想方式和规律”,在议论文中,决定着论据的选择如何与论点的阐述协调一致。比较而言,电影的编剧为未来的电影构制蓝图,电影的导演在这个蓝图的基础上运用蒙太奇进行再创造,最后,由摄影师运用影片的造型表现力具体体现出来;文章的写作,论题或论点相当于构筑一“将一个个的镜头组成一小段,再把一个个的小段组成一大段,再把一个个的大段组织成为一部电影,这中间并没有什么神秘,也没有什么诀窍;合乎理性和感性的逻辑,合乎生活和视觉的逻辑,看上去‘顺当’、‘合理’、有节奏感、舒服,这就是高明的蒙太奇。”(《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一段话中的“镜头、电影”换成“段落、文章”,其道理和说法完全相通。

  电影艺术中的“叫板式连接”,即“说曹操,曹操就到”,写作中叫“前呼后应”;“反叫板式连接”,即“欲擒故纵”,写作中叫“欲扬先抑或欲抑先扬”;“对话式连接”,以某人的对话贯穿前后,起一种“线索”的作用;“平行式连接”,情同“话分两头,各表一枝”;“动作式连接”,不同场合做出同一个动作,写作中叫“强调人物个性”;“相似式连接”,电影中是镜头的画面相似,写作中叫“面对同样的情景”;“物件式连接”,由道具或物件来串接场景,写作中常以此法来设置“线索”;“画外音式连接”,分为引导解说式和内心独白式两种,写作中叫“转换、过渡、照应”。至于“对比式”、“隐喻式”等,则完全相同,只是电影用“画面”,写作用“文字”罢了。

  三.造句与组段

  高尔基说:“语言是一切事实和思想的外衣。可是事实后面隐藏着它的社会意义,每种思想都包含着原因:为什么某种思想正是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艺术作品的目的是充分而鲜明地描写事实里面所隐藏的社会生活的重大意义,所以必须有明确的语言和精选的字眼。”写作中的遣词造句必须准确、鲜明、生动,但这只是一个笼统的说法,如果我们把电影艺术中某些镜头的特点及作用拟用于写作教学之中,准确、鲜明、生动的标准就可以更“量化”和“形象化”了。

  远景,画面开阔,景深悠远,写作中可用来描写环境,表现大场面;全景,把主体放在一定的区域范围中加以表现,写作中可用来衬托对象;中景,既能让人注意到人物的形体动作,又能关注着人物的神态表情;近景,指上半身,写作中叫肖像描写;特写,指胸部以上部分,写作中可用来集中表现人物神态的细微变化,放大镜似的刻画,可以直接反映人物的内心世界;空镜头,指只有景和物的镜头,用这些景和物来抒情、隐喻、象征等等;慢镜头,画面上的慢动作、慢运动,写作中延长时空的详写。

  一般情况下,一个单一的句子所能表达的思想意义总是较为单纯的,往往只能表现“是什么”。只有把若干个句子巧妙地组合在一起,才能产生“为什么”的冲击力。而在电影艺术中,每一个镜头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的形态必然和与它相连的上下镜头发生关系,而不同的关系就产生出连贯、跳跃、加强、减弱、排比、反衬等不同的艺术效果。另一方面,镜头的组接不仅起着生动叙述镜头内容的作用,而且往往会产生各个孤立的镜头本身未必能表达的新的含义来。据此来组织写作中句与句的连接,无疑也能达到相同的效果。经过不同处理后的“镜头”,会产生不同的艺术效果,而经过不同处理后的“句子”,也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譬如,写作表达中的长句和短句,就情同电影艺术中的长镜头和短镜头。至于句与句的衔接,电影中的“前进式句子”是由细节引向整体,写作中叫“由一点引发开来”;“后退式句子”是从远景到中近景,写作中则“由面到点,层层深入”;“环形句”是前进式与后退式的结合,写作中叫作“反复、辩证”;“切分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情节线”交替出现,写作中叫“双线结构”,只是电影中“两线皆明”,写作中往往“一明一暗”;“同时句”是指同一时间或场景内不同人物或不同情景的状态,写作中叫“在一个大背景的前面,正在……”。

  镜头的组接所创造的电影时间,可以对生活中的物理时间进行相等、延长、缩短、停滞、重复等各种处理,还可以把过去和未来、现实和梦幻用顺序或逆流的不同形式交错穿插在一起;它所创造的电影空间,既可以对现实生活的空间环境加以扩展或压缩,又可以把现实中不存在的幻梦空间呈现出来,还可以把不同的空间在短暂时间里急剧转换。如果把电影所创造的这种时间和空间改变为用书面语言来创造,我们同样可以在写作中“上下五千年,纵横八万里”。

  操    作

  一.阅读入手

  以文字为媒介的作品,详尽地反映了现实世界及其相互间的联系,它可以使人们深刻地感受到生活的博大精细。与此同时,许多文字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其字里行间也已具有了可以感染人的视觉实体或音响效果,虽然不同的读者,基于他们生活经历的差异对这些形象的感受,由联想而产生的视象,会有很大的距离,但它毕竟传递了这样一条信息:书面文字中有视觉形象。而把视觉形象按照一定的形式和方法连贯和组合起来,即“蒙太奇”。写作教学中,可以撷取一些典型的具有与电影蒙太奇的原理和特征相似的文字材料进行阅读指导,以帮助学生通过“文字”与“画面”的对应关系,初步了解电影蒙太奇的原理及特点。诸如: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立翁,独钓寒江雪。”

  这些诗句都是一幅幅看得到的画面,两幅画面组合在一起,就会产生哲理、情绪,其含义大大地超过了它们本身各自的含义。

  二.剖析讲解

  电影讲求的是画面与画面的承继关系,视觉上的承继性又存在着内在思维上的逻辑性。选择一些承继性和逻辑性都较为容易看出其规律性的电影片断或一组镜头,边欣赏边剖析讲解,以使学生对电影蒙太奇中的“画面处理”、“镜头组接”等有更为具体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引导学生把这一切与写作中的“用词、造句、组段、成章”等对应起来思考。下面是一个可以让学生领悟“镜头组接”与“文字组织”异曲同工的例子:

  以下A、B、C三个镜头,以不同的次序连接起来,就会出现不同的内容与意义。

  A. 一个人在笑;

  B. 一把手枪直指着;

  C. 同一的人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这三个特写镜头,给观众什么样的印象呢?

  如果用A-B-C次序连接,会使观众感到那个人是个儒夫、胆小鬼。

  现在,镜头不变,我们只要把上述的镜头的次序改变一下,则会得出与

  此相反的结论。

  C.一个人的脸上露出惊惧的样子。

  B.一把手枪直指着;

  A.同一的人在笑;

  这样用C-B-A的次序连接,则这个人的脸上露出了惊惧的样子,是因为有一把手枪指着他。可是,当他考虑了一下,觉得没有什么了不起,于是,他笑了——在死神面前笑了。因此,他给观众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人。

  如此这般改变一个场面中镜头的次序,而不用改变每个镜头本身,就完全改变了一个场面的意义,得出与之截然相反的结论,收到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情同“屡战屡败”变作“屡败屡战”一样。

  三.阶段训练

  把有关电影艺术的方法和技巧渗透于写作教学之中,适宜“特写”,不宜“全景”。

  根据写作教学的阶段性要求以及相关的文体特点、命题方式,把移用电影艺术的方法和技巧化整为零,譬如在训练构思时,可以结合电影蒙太奇中“首先是由合到分,即分切,然后又由分到合,即组合”的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写作时“拟定提纲、构筑框架”的速度和水平。

  对于那些片断式的写作训练,诸如“场面描写”、“肖像描写”、“细节描写”等,更可以随机移用电影艺术中的一些手法来加以指导或评点,积极引导学生朝“文字画面化(可视),画面镜头化(鲜活),镜头组合化(有意)”的方向努力。

  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来作整合式的训练,是阶段训练中必须而又可为的,像最新的高中语文试验教材,第一册中就有“写秋天某日傍晚校园的景色,描写中寄寓着自己的情意”,文中不仅“远景 近景 特写”十分突出,而且还大量使用了“空镜头”。还有诸如“根据四个画面写一段话”,“写一次活动中的一个片段”等。到第二册,则提出了“选定一处名胜古迹,先看点有关资料,设计出最佳的游览路线并确定写景的重点。游览的时候最好带上相机,给重点景物拍照,或者搜集景物的图片,然后看着照片或者图片写作,写出该处的景物特征”的要求,“写”与“摄”已融为一体了。第三册课文中的104首诗词(包括《读本》),更是无诗无“画面”,有词有“镜头”。

  作者邮箱: xx

  隐形的翅膀教学案例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初步形成小说鉴赏

  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设想:《荷花淀》不只是一

  重点:鉴赏充满诗情画意的景物描写和传神的对话描写;

  难点:感受至高至纯的人性美,领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含蓄美。

  教学方法:预习指导法、问题引领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1课时

  前置:布置课前预习

  1.查阅资料,了解作家孙犁及“荷花淀”派风格。

  2.全文已空行标明是三部分,用简洁、含蓄、连贯的语言给各部分加个恰当的小标题。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百字左右)。小说的故事情节有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

  一、 导语:你喜欢看电影吗?什么题材的?成龙轻松的武打片,甜蜜的言情片,悦目的青春偶像片还是刺激的恐怖片?战争片少人看,为什么?沉重!残酷!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一

  孙犁(1913――1996),原名孙树勋,河北安平县人,现代作家。年轻时就读于保定育德中学,中学毕业后流浪北京,当过店员。1936年在白洋淀边的安新县同口镇做小学教员。抗日战争爆发后,在晋察冀根据地从事革命文化工作。1944年去延安鲁迅艺术学院工作。解放后,在《天津日报》工作,注重发现和培养文学新人,并坚持写作。曾任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主要作品有长如荷花一样根植于水乡泥土,带着自然的清新纯朴,充满诗情画意。被称之为“荷花淀”派,与赵树理为代表的“山药蛋”派齐名。

  2.全文三部分的标题:

  (1)夫妻话别 (2)探夫遇敌 (3)助夫杀敌

  3.简要概述本文的故事情节:

  水生嫂探知丈夫参军,跟丈夫话别。她和几个青年妇女去马庄探夫未遇,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敌船,她们躲进荷花淀,无意中把敌人引进伏击圈,为游击队伏击敌人的胜利创造条件,她们从此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抗日游击战士。

  4. 以水生嫂为代表的一群农村青年妇女,描写的是“群像”。

  三、研读课文

  (一)夫妻话别

  1、让学生在课文中用笔画出“你总是很积极的”这句话,并根据这句话揣摩水生嫂说此话时的心情,语气,甚至眼神。

  2、根据这句话本身所提供的语言信息回答下面的问题:水生嫂对水生参军的事是支持还是反对?

  3、让学生阅读这句话的上文,自己去解决问题。

  赏析:白洋淀夜景图(“月夜编席,深情盼归”)的景物描写

  读:从“月亮升起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借助幻灯片图景,感受诗情画意)

  问:这几段描写了哪些景物?

  手指上缠绞着苇眉子

  苇眉子在她的怀里跳跃着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

  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

  银白的世界 透明的薄雾

  徐徐的清风 清新的荷香

  结论一:这里有美丽富饶的家园,有美好的生活,勤劳善良的水生嫂,作为中国一名普通的妇女对丈夫充满了体贴依恋之情,她是希望丈夫和自己朝夕厮守,共同操持这个家的。

  4、学生快速阅读这句话的下文,验证刚才的答案是否正确。

  学生根据水生嫂“你走,我不拦你”、“你明白家里的难处就是了”的对话和最后自己拿起武器英勇杀敌的情节,看出水生嫂毕竟是一个识大体、明大义的人,她是支持丈夫参军的。

  5、 启发:单用“支持”或者“反对”来回答问题都是不全面的。

  提示:一方面,水生嫂追求夫妻团聚的幸福生活,她希望丈夫永远留在身边。在得知丈夫马上就要上阵杀敌的时候说这句话,这里既有对夫妻分别的无限依恋之情,又有对丈夫安危的担忧和体贴。另一方面,水生嫂在国难当头的严峻时刻,她懂得保家必须卫国的道理,不打垮侵略者,就无法过安定的日子。因此,她勇于作自我牺牲,勇于挑起家庭生活的重担,解除丈夫的后顾之忧,以至于后来勇敢上阵杀敌。所以这句话表现了真挚多情的中国劳动妇女水生嫂特有的心理,她爱丈夫,更爱家乡,爱祖国。她义不容辞地支持丈夫打鬼子。爱丈夫与爱祖国的感情交织在这看似平淡的“一句话”中。

  引申:作者对水生这个抗日积极分子的褒爱之情也可以说浓缩在“你总是很积极的”一句之中,只不过是借水生嫂的口说出来而已。

  (二)探夫遇敌

  真挚多情,“聚散两依依”的是不是只有水生嫂一人?我们的主人公还有四位,他们是在“探夫遇敌”中出场的,是——“借故寻夫”(马庄探夫)。

  1、学生分角色朗读五位妇女的对话,要读得惟妙惟肖,体现人物的含而不露的复杂感情。

  2、言为心声,闻其声可辨其人。引导学生透过语言探究分别展示了五位妇女怎样不同的个性。

  赏析: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明明是想丈夫,又不好意思直说,于是找个借口,感情表达得委婉含蓄、机智伶俐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这位大嫂与前一个一样,也说得很含蓄,不说自己想念丈夫,而是找借口,说有要紧的话。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嫂的话提醒她们途中不安全,为下文伏笔,显示了她谨慎、稳重的性格,考虑问题比较周密。

  “哪里就碰得那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可见她探夫心切,快人快语,有点冒冒失失。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这位大嫂羞羞答答,“犹抱琵琶半遮面”,假话里寓有真情。

  小结: 短短几句对话,含而不露,情味隽永,耐人寻味,几个鲜活的人物跃然纸上,她们忸怩羞涩之态可掬,缠绵悱恻之情可鉴,充分表现了中国女性特有的那种含蓄美。

  3、提示性仿作改写练习:

  ⑴添加一个人的对话,使之与前文一致;

  ⑵改写这几个人的对话,改变她们的性格特征,还可以改写“夫妻话别”的一段对话。

  ⑶仿写;以上学迟到面临老师严厉批评为背景,写一段对话,展现不同人物不同性格。

  示例:⑴、“你总是很积极的。”——在妻子的逼问下,水生终于说出自己“第一个举手”报名参加大部队。水生嫂此时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她爱丈夫,爱自己的家,更恨鬼子,丈夫第一个报名参军,她为自己有这样一个丈夫而感到自豪,所以,对丈夫责怪中含有赞扬。表现了水生嫂识大局,明大义的崇高品格。

  改写比较: ⑴女人说(撒娇地):“不嘛,你不要走嘛!”(小女人,不关心国家大事,这是现代概念,过去是不明大义。) ⑵女人这么说(耍泼地):“行啊!你走,我搬回我娘家!”,耍泼也不行。)

  ⑵“怎么了,你?”——水生对妻子的问话用“还在区上”,虚晃一枪,又岔开了话题,无话找话。水生嫂察颜观色,感到今天事情有点蹊跷,只得逼问——用了主谓倒装的句式,表现了水生嫂温柔、贤淑、羞怯、质朴的品性,而且比较急切。

  改写比较: “怎么了?”“你怎么了?” “就你积极。”

  (少了一份夫妻间的关怀、挂心的感觉)

  ⑶“水生说:‘不要让敌人汉奸捉活的。捉住了要和他们拼命。’这才是那最重要的一句。女人流着眼泪答应了他。”这是表现了妻子对丈夫的忠贞。这是全⑴水生说:“我走了,很可能回不来,因为要打仗了。 要是我回不来,你看着办吧。你也不要太死心眼,你看着办吧。”⑵水生说:“要是被日本鬼子抓住了,也不要跟他拼命,好死不如歹活。”

  ⑷见幻灯片。

  总结:荷花淀的景物是美丽的,水和天,荷和苇无一不美,明丽清纯,让人心醉。这么美的家园,谁人不爱!怎么肯让敌人蹂躏!这就找到了景和情的契合点。这么美丽的一方水土,当然会养育一方英雄儿女,他们美丽的身心不容玷污,他们平时有多少温情,战时就会有多少勇气,这是景和人的契合点。淡化战争气息,浓化乡土气息,达到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统一,这就是“荷花淀派”的艺术风格。

  本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荷花淀》的景物描写、对话描写对于刻画人物、表现主题的作用。通过学习,要掌握学习小说的一般方法:借助环境、情节、分析把握人物形象,体会作品主题。

  布置作业:以“风雨中的芰荷”为题写一

  荷花淀(战争)----

 

本文TAG:隐形的翅膀  教案  教学设计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