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
预留广告位

我对讲好“概论课”导论部分的再思考

分类:教学设计 日期:2022-11-04 17:36人气:加载中...


预留广告位

我对讲好“概论课”导论部分的再思考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上好一门课也是同样的道理。我自己虽然一直在“概论课”的教学上对于如何讲课这门课程在探索,客观地讲也一直没有寻找到“最优解”。这里面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因素。

我认为,“概论课”这门课,因它的政治要求高、时间跨度大、学科涉及广、理论难度大、敏感问题多、更新速度快、压缩幅度大等特点,决定了要讲好这么课程比较难,具体体现在“讲准了难、讲透了难、讲活了难、讲信了难、讲好了难”。

当前,我们“概论课”依托的教材为“18版教材”,与前面多个版本的教材相比,许多教师、尤其是承担本门课程时间不长的青年教师而言,打开教材,直接面对的是毛泽东思想的具体内容,总的来说好像缺少了原来有的导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总论部分,不仅无法从宏观总体上给学生一个课程的框架思路,其实对于教师自己对于课程的把握也不太适应。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强调不要照本宣科、甚至强调采用专题式教学,其目的是在于增强“概论课”的针对性(研究)和亲和力(吸引),主要是解决一些高校、一些教师完全被教材捆住了手脚、甚至一句一句的抠的问题,但绝对不是不要教材。

 我们一些教师往往忽略了甚至贬低思政课统编教材,一些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已经没有了写教案备课的习惯和能力(教学设计与教案并不完全相同),仅凭PPT就直接讲课了。

 好多教师抱怨2018版教材怎么直接从毛泽东思想开讲,没有了原来的导论部分。我认为是没有认真阅读教材。认真仔细阅读2018版“概论”教材,它里面包含的一些信息很多人没有将它读出来。2018版“概论”教材的前言部分(只有六页),已经将我们这次集体备课所要求的讨论的主要话题都点到了,尽管没有展开。比如:

  •  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  如何讲授“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

  •  如何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大理论成果”?

  •  如何讲授“‘概论课’的学习意义”?

 上述问题都可以从前言中找到对应的答案。

 当然,再新的、再好的教材,都要是需要靠思政课教师的创造性劳动而不是照本宣科式的简单劳动在教学中进行讲授的。

多少年来,处理教材与教学内容的关系一直离不开的“两个转化”问题,即“教材体系与内容要转化为教学体系与内容”;“知识理论体系要转化为价值信仰体系”。前者主要体现在“进课堂”的环节上,后者更主要的是体现在“进头脑”的要求上。

我希望各位老师在在备课的过程中首先要阅读教材,尤其是“前言”!

为了便于进行课程设计,去年春季开学前后,我自己针对“概论课”教学设计问题撰写了系列的网文,见“老夏说课”2019年3月之后推出的文章。一是由于因其他的事务没有写完,二是自己参加华中师大“同课异构”集体备课,作为点评人应当围绕着“前言”或“绪论”的内容和讲授和老师们交流。这也促使我在前面思考的基础上,将如何讲好“概论课”导论、甚至如何讲好“概论课”谈一谈自己的体会。因为更多的是理论思考,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实践感悟,讲的不对的地方欢迎大家批评。

我自己在教学中,按照2018版对应的内容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就是在正式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前,我需要用4个课时(因为我们的课内总学时不多,如果学时充裕的话可以讲6个学时)来设计导论部分的教学。

我对于导论部分内容的设计是这样考虑的:

第一,讲清楚“概论课”是一门什么样的课程?它与我们已经学过的其他几门课程的关系?尤其是对于高职类院校来讲,在不开设“原理课”、“纲要课”的情况下,讲好“概论课”其实难度更大。

第二,给学生讲清楚“概论课”主要的逻辑线索。“概论课”的主线就是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问题。这里面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个问题的本质是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如何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问题。作为本科类院校,教师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的立足点就是——“回顾”!因为关于“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我们为什么要选择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含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等主观主义倾向及其危害等等,在“原理课”和“纲要课”的学习中多多少少都学习过;而对于高职类院校,则需要花一些时间对于上述的问题给学生一定的“补课”,否则,后面的内容很难有效地进行下去。

在讲好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的时候,用适当篇幅讲一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二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个问题本身强调的是中国共产党接受、传播、应用马克思主义的历程虽然曲折、艰辛、代价惨重,但是中国共产党是善于在前进中及时发现错误、改正错误并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并上升为理论的政党。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就是要讲清中国共产党与时俱进地进行理论创新的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同时,在讲授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可以讲一讲对待什么是理论的判断和理解。因为在过去在理论学习中,本身存在对理论的认同问题。比如,马恩列斯是:“一本本”;毛泽东思想是“一篇篇”;邓小平理论是“一段段”;三个代表是“一句句”的说法。当年在理论上事实上存在着对某些理论形态的不认同问题。

我在讲授中的基本观点是,理论形态虽有差异,但是都有一些共性的特征,比如:一是要有明确的主题、二是要有基本的理论观点、三是理论观点要形成相互的支撑。告诉学生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不同形态的主题、观点和逻辑联系。

第三,给学生讲清楚“概论课”的把内容结构。即可以根据教材前言部分的内容,也可以结合我自己讲全部的内容划分的“三个模块”(见老夏说课文章)。

 从总体结构来看:全书内容由15版教材的12章调整为18版的14章,分三个板块:毛泽东思想4章,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各1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7章。

从基本逻辑来看:按照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逻辑,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主线,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主题,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重点。

第四,给学生讲清楚设置和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在教材的前言部分用了“四个认识”,也就是要做到四个增强,即:一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形成的理论成果有更加准确的把握;二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有更加深刻的认识;三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坚持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有更加透彻的理解;四是对运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有更加切实的帮助。

对于如何讲授“概论课”的学习意义?个人体会是:

       我们教师在讲授课程的过程中,存在着“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的统一问题。我们在讲授“概论课”的学习意义时,就是要说明通过教师的课程讲授,想给学生传递什么?从学生的视角中,通过学习,可以从本门课中学习到能够破解认识困惑的方法论。因此,在讲授“概论课”的学习意义时,主要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从教师的角度看(供方):按照前言的内容要求,就是希望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帮助学生实现下列的目标:
  • 更加准确地把握“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
  • 更加深刻地认识“三个历史”:历史进程、历史变革、历史成就
  • 更加透彻地理解“三个基本”: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
  • 更加切实地提升“三个能力”: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当然,这都是我们的愿望,剩下的就看我们有没有这种能力。

     从学生的角度看(需方):我们还必须认真研究学生的状态:

  •   极少数的学生因为存有思想的困惑,对理论有一些需求;

  •   绝大多数学生带着一种好奇心,需要在吸引力上下功夫;

  •   多数学生对于思政课的学习是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标的;

  •   还有一些学生带着对教师的一种好感。亲其师信其道!

  •   我们学校有个例子:学生认为“你们老师‘累’的很!!!”

       这就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五,给学生讲清楚学习“概论课”的方法。这一点其实在前言部分也讲得很清楚了:

 一是努力掌握基本理论。从整体上把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的科学内涵、理论体系,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本观点,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觉自信。

 二是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紧密联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联系自己的思想实际,树立历史观点、世界视野、国情意识和问题意识,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是培养理论思考习惯。不断提高理论思维能力,以更好地把握中国的国情、中国社会的状况和自己的生活环境,以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贡献。

本文TAG:概论课  导论部分  再思考  

本文永久网址

预留广告位
预留广告位